歷史文章列表

與舊友見面

2019-01-08 00:00
    追蹤老朋友的網路足跡,只能發現幾塊碎片、片段的資料,約出來面對面的對話才能全面更新,看到拼圖的全貌。聽其說話內容,見其穿著打扮,觀察行為舉止,過得好不好藏也藏不住。     去年(二〇一八年)跟前年我都和超過十位舊識見面,前年大多是我厚著臉皮主動找上門,去年則較多是我接受邀約。愈久沒見面,要更新消化的資訊愈龐大,每一位朋友在我心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但這篇文章我想把版面留給E,我高二高三的同班同學。     相約在二〇一八年的最後一天碰面,那天公車銜接得剛好,我太早到了,只好在附近亂走,又逛書局又繳信用卡卡費,等到快中午十二點才緊張兮兮步行到店門口。不是怕

《何不認真來悲傷》感想

2018-12-31 00:00
    轉眼間,這本書在我手上也超過一個月了(我有續借),遲遲捨不得拿去歸還。十一月下旬開始,從第一篇〈何不認真來悲傷〉看起,放在書桌邊,有時不碰則已,一拿起就看得津津有味,一夜看好幾篇,差不多十二月初就整本看完了。從第一篇就喜歡那沉穩內斂的文字風格,看了心裡隱隱有股沉重的悲傷感,果真令人悲傷。接著愈加好奇作者的人生,其實我見過郭強生老師本人,去年(二〇一七年)文學營的時候,那時我還沒讀過他的作品,早知會成為書迷,當時就應該把握機會買書要簽名。     趁著要拿去還之前,還是寫篇心得吧。     我漸漸抓到了訣竅,照顧老人家就是要一個慢字。有話慢慢說,說快了他

地上的糖果

2018-12-05 00:00
    萬聖節當天如果把糖果亂七八糟丟在地上,對鬼說:「喂!來吃吧!」那些鬼會撿起來吃嗎?做鬼也有尊嚴,寧可餓死,也不食嗟來之食(應該就是因為不食嗟來之食才餓死變成鬼)。     回想我這二十幾年不算長也不算短的人生,大部分時候都是接受他人的食物,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不曾種田、拾穗,也不曾洗米、煮飯,家母下廚幾乎從不喊我幫忙,我常窩在房間做自己的事,到客廳時已是豐盛一桌佳餚。一餐有菜有肉有湯是那麼理所當然,以至於我在一個人搬出去後才體會到食物並非無償,天空也不會無緣無故下糖果雨,想吃得營養均衡又健康,不付出點什麼是不行的。   在家裡的歲月

《原諒石》摘要

2018-11-27 00:00
    看似美滿的人生,身為當地知名節目主持人,有個高富帥的市長男友麥克,但故事主角漢娜心裡一直有疙瘩,她欠二十多年沒見的母親一個道歉跟一個原諒,如果沒有跟過去和解,未來的路勢必會很難走下去。     在掀開籠罩過去的面紗的過程中,表面上完美的一切竟漸漸剝落,節目主持人的位子不保,而令人稱羨的穩定交往狀態也慢慢變了調。機會來臨,是幸運還是考驗?     種種跡象顯示,市長男友似乎並不是真的想和漢娜結婚,比起女友他更在意名聲,漢娜也發現,自己不曾在麥克面前展現真正的自我,談起母親的事,麥克總是叫她不要去挖掘,真相最好永遠埋藏在心底,以免毀了形象。     

《為什麼有錢人都用長皮夾?》感想

2018-11-24 00:00
    約莫一個月前,我終於買了一個新皮夾。前一個皮夾是十幾年前收到的,太晚拿出來用,沒多久縫線周圍就起鬚鬚,更慘的是,內側開始被美工刀割過似的裂開,露出裡面的一層皮,不換不行,它太舊,哪怕我再怎麼節省,用一個破錢包怎能守住財富?     實在很喜歡舊錢包,也有感情了,上面鑲有銀色的小熊維尼,雖不捨還是忍痛丟掉。新的延續低調卡通風格,這次鑲著金色米老鼠,不貴,看到當下就買了,用了將近一個月發現,支出好像真有減少,但生活品質並沒有打折扣。     我是換了新皮夾才在同事介紹下看了《為什麼有錢人都用長皮夾?》。起先同事以為我是看了這本書才買,事實上我沒看過,購買錢包時

何不認真來發怒

2018-11-16 00:00
    《八百萬種死法》和《鹽的代價》並排陳列在圖書館新書展示架上,書脊貼著107年度新書貼紙,但我知道它們一點也不新,前者初版於1982年,後者初版發行日期為1952年。看了幾眼,就從猶豫該借哪一本,變成決定兩本都不借,反正它們年分久遠,問世那麼多年也沒過時,那就不急著現在看。     如果兩本都借,最後通常會兩本都沒看完(或完全沒看)。人的時間有限,在諸如閱讀等需要聚精會神的事情上,我只能一次做一件,也就是一次看一本書,看完再看下一本。有些人可以馬不停蹄做很多事,同時參加好幾個社團或組織,一天只睡少少幾小時,但我可沒辦法,我一天要睡八小時,只要晚睡一個小時,隔天就會呵欠

搜尋掃興的例子

2018-10-25 00:00
    夜晚坐在書桌前,突然想畫女人的大腿,具體來說,想看著性感女模特兒畫人體素描,並突顯大腿的部位。這年頭,想看什麼儘管上網搜尋就能看到,只要敲對關鍵字。於是,我隨便打了「hot girl」看能否看到我心中隱約浮現的那個畫面,G搜尋引擎也如實為我篩選出符合「hot...

【2018臺中國際動畫影展】紀錄

2018-10-18 00:00
    臺中國際動畫影展舉辦到第四屆,我終於能夠參加了!對我而言別有一層意義,早在第一屆舉辦時我就知道有這個活動,但知道得太晚,而且那時困在補習班,翹課去參加的話會充滿罪惡感。之後不是埋首苦讀就是忘了有這活動,直到今年秋意漸濃時,我已工作快滿一年,各方面都穩定發展了,此時無牽無掛,總算能放心報名了!     去聽自己有興趣的講座,去看自己想看的電影,去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放膽去體驗、去接觸、去拓展,這才是人生嘛!     彷彿遲了三年,在這個時間點跳回去,實現大學畢業那年想做而未做、想參加而未參加的事。排講座隊伍時,發現周遭好多大學生面孔,工讀生大多也是大學生吧。

《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感想

2018-10-04 00:00
    先懺悔,我去了五月辦在元智大學的新書小講座,中途溜走。友人O感興趣,但居住南部離活動地點太遠而且「無職省吃儉用中」,於是由住在北部的我前往參加。原本是這麼打算的,但我估錯交通時間,從台北車站搭區間車到內壢車站,以為下車走路一下就到了,實際上至少要走三十分鐘。進了校園又繞來繞去,到現場時講座已經開始了。     由於已錯過半小時,此時花錢入場總覺得不划算,姑且先假裝沒有報名的路人,旁聽看看再決定要不要付費坐下來。聽到關於記憶的改編、Kelly的歸因理論……之前學心理學的時候大概都知道了,印象中講者還提到南韓的天橋寫「珍惜生命」,反而有更多人在橋上自殺。人為什麼一定要快

《我媽媽的寄生蟲》感想

2018-09-06 00:00
    若要為《我媽媽的寄生蟲》下一句評語,我會說:「文字很簡單,後勁卻很強。」文字十分白話,可比擬修飾過的社群網站貼文,書中不時可見括號補充,也有很多疑問句,讀者不用費力就能暢行無阻看下去。但整本看完後,我不知為何憂鬱了兩天,忽然腦子中毒般浮現一些厭惡自己的想法,開始質疑聲稱愛我的人。是不是農曆七月還沒過完?還是這本書太有感染力?或是另有其他個人因素則不得而知。     寄生蟲脫離宿主後能否獨立生活?這本書用淺顯的文字引領讀者反思許多課題,其中最主要的一道、貫穿整本書的大概是:如何才算真正的獨立?怎麼樣才算是個成年人?在〈後記:蠹魚〉中作者寫道:「我不想要再寄生了。不管在
項目: 81 - 90 之 175
<< 7 | 8 | 9 | 10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