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樂觀.樂觀學習:提升EQ的ABCDE法則》前篇
樂觀是什麼呢?有個陳腔濫調的說法,樂觀的人看到半杯滿的水會說「還有半杯水」,悲觀的人看到則會說「只剩半杯水了」。我還聽過不少人像傳教士般,不停宣揚樂觀的好處,甚至將樂觀與開朗、活潑、外向……畫上等號,無限上綱,愈扯愈遠,愈講愈模糊。到底有沒有比較精確的定義呢?
有的。事實上,樂觀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測量。
話說從頭,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在寫作《學習樂觀》(Learned Optimism)這本書的時候,已經研究樂觀與悲觀的人生態度二十幾年了。他最初是從「習得無助」的研究出發,以狗為實驗對象,分成三組。第一組在遭受電擊後可以自行停止電擊,第二組不管做什麼都無法停止電擊,第三組則是控制組。接著把這三組都放到新的環境中,施以電擊,箱子中有個閘欄,狗兒只要跳過去就能逃過電擊。結果發現,第一組和第三組都能順利跳過閘欄逃避電擊,第二組則索性躺在地上,試都沒試就放棄了。
現在的動物保護團體得知有這樣的實驗,大概會跳出來抗議吧。塞利格曼也曾煩惱過,這樣做實驗是不是不太妥當。於是他問他大學時的哲學老師:「把痛苦加諸任何動物的身上是合理的嗎?」哲學老師反問:「讓我問你兩件事。第一,你是否可能在將來為許多人減輕痛苦,這個痛苦比你現在加在狗身上的要厲害得多?第二,你在動物身上的結論可以類化應用到人身上嗎?」(頁32)對於這兩個疑問,塞利格曼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他執行了實驗但也沒有忘記當初的承諾,建立習得無助的理論基礎後,他就收手了。
然而,同樣是面臨無論再怎麼努力都無法突破的困境,卻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習得無助」。以上述的例子來說,第二組的狗也不是每一隻都倒在地上,一副束手無策的樣子,重覆幾次實驗,依舊有一兩隻沒有被無助擊倒。是什麼造成這樣的區別呢?
答案是對壞事厄運的解釋形態。也正是這個解釋形態與習慣決定一個人樂觀與否。解釋形態是樂觀的人,在遇到挫折時比較能繼續往前,在短時間內恢復再出發。書中有個心理測驗,可以測自己有多樂觀,我在網路上找到一模一樣的,不過是英文版,最好做過再看以下的說明。
這個心理測驗的原理——解釋形態,分成三個向度:永久性、普遍性與個別性。測驗結果中,Permanence那一欄指的就是永久性,悲觀的人認為厄運是永久、持續的,霉運不會散去,會一直影響他的生活;而樂觀的人把厄運看作是暫時的,過去就沒事了。反過來說,遇到好的事情,悲觀的人覺得那只是暫時的,只是一時的運氣好;樂觀的人認為好事才是永久的,好運會一直持續。
再來是Pervasiveness普遍性,如果把一個不好的事件擴張解釋到所有的事情,那就是悲觀的;樂觀的人會把壞事封起來,不讓它散開影響到其他事,一個「壞」只代表那一個壞,其他事情並不壞。對好的事情就要反過來,想要樂觀,就要把一個「好」延伸到所有的事都會很好,做成了一件事就想到自己做其他事也會很成功。
最後Personalization就是個別性了,個別性這一向度包含內在歸因與外在歸因。內在歸因就是「都是我……」,把原因歸給自己。外在歸因就是把原因歸為外在的因素。我發現這部分的分數最不好拿,因為樂觀者要把好事盡做內在歸因,壞事都做外在歸因,實在太自我感覺良好了,和謙虛的美德有些違背。作者也意識到會有讀者這麼想,所以在該章節的後面指出「關於責任的一些警言」,他寫道:「基本上我並不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應該改變想法,怪罪到旁人身上。只有在一個情況下應該這樣做:在沮喪的時候……沮喪的人常常把不是他的錯也攬到自己身上來,他們常去負不需要負的責任。」(頁74)回想過去求學時期的團體經驗,塞利格曼的話真是當頭棒喝,真實得不能再真實。
悲觀使人沮喪,暫時的沮喪人人都有體驗過,但要是一直心情低落呢?那就要小心「憂鬱症」了。憂鬱症有三種,第一種是比較輕微和普遍的,來自痛苦和失落,使人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但是過一陣子又會慢慢復元,這是「一般憂鬱症」(normal depression)。另外兩種比較嚴重,有臨床心理師和精神科醫師介入的必要,是「憂鬱失常症」(depressive disorder),其中包括「單極憂鬱症」和「雙極憂鬱症」(unipolar and bipolar depression)。單極與雙極的差別在於有沒有「狂躁症」的加入,雙極憂鬱症有時也稱作「躁鬱症」。此外,雙極症的遺傳機率也比單極症高出許多,醫學界將此看作是身體毛病引起的心理疾病,治療上會採取藥物處方,病人服用「碳酸鋰」(lithium carbonate)可收顯著療效(改寫自頁80至81)。
根據統計,女性得到憂鬱症的比例較男性高出兩倍,原因眾說紛紜,例如看待事情的方式、解釋形態、性別角色期待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反芻」(rumination),女性比較會「鑽牛角尖,把事情翻來覆去地仔細想,去分析它為什麼是這樣」(頁113)。遭遇一件不開心的事情,男性多數會「行動」,做些別的事轉移注意力,女性則是沉浸在那樣不愉快的情緒之中,不停想「為什麼」、「怎麼會這樣」、「我好難過」。
悲觀的解釋形態加上反芻的習慣形成憂鬱症的溫床,不幸成為憂鬱症的高危險群該怎麼辦呢?幸好,這些都是可以改變的,一旦學習到樂觀的解釋形態,就能終身免疫,受用無窮。
(待續)
ISBN:957-32-316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