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橘子經濟學》感想
這看起來不像經濟學的書,幾乎找不到一條公式,更沒有x軸與y軸構成的複雜圖型。既不談嚴肅的總體經濟學,硬要歸到個體經濟學的哪個理論,好像也都扯不上。
作者將這稱為「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主要探討「每件事情背後隱藏的一面」,然後發現外表是一顆蘋果的東西,「用經濟學的剖刀切開,裡面竟然是橘子」。
書裡面提出的問題,看似古怪卻很有趣,分析大量的相關資料又得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例如第一章問道:小學老師與相撲有何共同點?答案是他們都會作弊。衡量誘因與道德,此章還探討大人對遲到的愧疚感、什麼情境下的上班族比較容易吃辦公室的貝果卻不付錢。
接著第二章講到資訊不對稱,三K黨黨內特有的暗號是黨員凝聚力與認同感的來源。同樣的,房仲業者、某些專家,甚至網路交友也在利用「資訊不對稱」。在這情況下,有些用詞並不等同一般人所認知的意思,他們玩弄文字遊戲,廣告不實與詐騙應運而生。
第三章提到「傳統觀點」(conventional wisdom)。由於大眾普遍怕麻煩,對容易理解、與固有觀念相類似、符合自身利益的「傳統觀點」較能接受,也就懶得去質疑其中不合理之處。書中舉毒販並不如掌權者渲染的那麼有錢為例,進一步指出,販毒者在街上遭殺害的機率比監獄中死刑犯遭處死的機率還高。待遇低、危險又不容易成功的工作,卻有那麼多人搶著做,原因何在?就像有些人懷抱成為亮麗主播、人氣運動員或知名藝人等等的夢想,基層毒販想躋身集團領導階級的想法也是如此。「只要獎品夠大,即使機率再渺茫,還是能吸引如過江之鯽的人潮」(頁151)。
由販毒帶到美國一九九〇年代犯罪率下降的主因,出人意表又頗具爭議,與墮胎合法化有關。這裡用到了迴歸分析,將其他幾個看似符合邏輯的候選選項一一檢視,然後一一排除,終於得到這項結論。最後兩章探究完美父母的特質與黑白人分別為子女的命名,也都是從大量資料中尋找正或負、高度或低度相關性的分析。
關於這些分析的方法,有種似曾相識感,我想到之前在《大數據》中也有看過。這個年代,基本上不缺數據、不缺資料,比較需要的是點石成金的人,他憑著敏銳的直覺,知道該往哪裡、哪些值得分析,更重要的是會問問題。
閱讀本書後最可能產生的結果其實只有簡單的一個:你可能會開始問很多問題。不少問題到頭來沒有任何結果,但有些卻能獲得有趣、甚至讓人吃驚的答案。(頁282)
誠然如此。雖然我本來就會想一些奇怪的問題,但是這本書讓我更加留意生活周遭。只要稍加警惕,這世界處處充滿破綻,那就是問題所在。
以下列舉我想過的問題:
- 同性戀婚姻與異性戀婚姻的離婚率,何者較高?(這問題可能要幾十年後有足夠的統計資料才能有效回答。)
- 為什麼很少人聲稱他有一份很棒的工作?這裡的很棒跟薪水或地位的高低無關,而是單純覺得很棒,打從心裡喜歡。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進入職場都會抱怨連連?
- 為什麼台灣近幾任的總統都惹來民怨四起?是「換了位子,換了腦袋」還是「換了位子,沒換腦袋」所造成?或是位子本身就不討好?是執政者的問題還是制度的問題?
- 如果推特無預警關閉,川普會怎麼樣?(其實我想問的是,為什麼近年來新聞媒體老是喜歡引用網路的東西?川普當選後,新聞更是頻繁引用他的推特發言,彷彿怕觀眾不知道媒體知道他的推特帳號似的。)
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等著發掘、需要有人來解答。但不急著回答也無妨,懸而未解的題目才是人生的樂趣。
ISBN: 986-7291-9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