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期限

2016-04-06 00:00

 

  做任何事都有它的「有效期限」。冰箱裡的食物放著不去處理它,即使製造過程中有經過特別加工,如添加防腐劑、或高溫殺菌,仍然會走向腐爛、衰敗之途。看到過期的食物,一般人會說:「它不新鮮了。」食物有它的有效期限,事物也是一樣,甚至人也會如此,如過時的服裝、過氣的明星。人之所以做事三分鐘熱度,大概也是一開始覺得新鮮,後來不再感到「新鮮」所致。

 

  常有人說,讀書要趁年輕。泰半是由於年輕人記憶力較強、精神好、體力也比較旺盛,讀書肯定較中老年人事半功倍吧。但我倒覺得讀書或學習新知也跟「有效期限」有關。這裡的有效期限並不是要說中老年人不適合讀書,我認為這不能用人的年齡劃分,不是有句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嗎?不管在人生的哪一階段,都應保持學習的熱忱才是。因此,我所說的「有效期限」是就讀書這件事,就「事」的層面而言。讀書的同時,也要著重「複習」,而「複習」這件事就是有期限的。試想一本書縱使再精采、再有趣,若是讀完後完全沒再回想,完全沒再接收到能夠觸發相關內容的刺激,過了幾個月恐怕就淡忘了。當要再回憶書中情節,雖仍記得大略,但是一定不如記憶猶新時那樣的豐富又深刻。是故,與其說讀書要趁年輕,不如說讀書要抓住複習的最佳時機。

 

  心理學的記憶理論雖然沒有「有效期限」這樣的字眼,但概念也相去不遠。我們人經過測量即可繪製出自己的遺忘曲線,掌握它就能準確知道對自己而言,記憶的「有效期限」是什麼時候,於是準確安排適合自己的讀書計畫,在快要遺忘時,給予補強或刺激,以確實做到溫故知新。

 

  不光是讀書或學習,生命中還有很多事也有「有效期限」。比方說「適婚年齡」正暗示著過了多少歲就注定要一輩子單身了,「退休年齡」則明文指出,過了多少歲不宜再繼續工作。人與人之間長久不聯絡,舊友就會變成陌生人,這也是一種「有效期限」吧。年輕的時候滿腔熱血、滿懷抱負,但連續幾年不得志、處處碰壁,理想遲遲無法實現,最終只好安於現狀、苟且度日。一個理想、一個夢,從醞釀到實現似乎也存在著「有效期限」呢。遺憾的是,人生中大部分的有效期限並不像退休年齡有法律明文規定,也不像遺忘曲線能用實驗的方法測量。大部分的事情,我們並不知道它的有效期限在何時,每個人亦有各自不同的標準,不能用他人的標準來過自己的人生,如此一來,使得人常常感到迷惘、感到徬徨,因為不知道有效期限過了沒,不知道此時該不該放棄。

 

  冰箱裡的魚類、肉類、水果、蔬菜等等,本來也是有生命的,後來被人類宰割、採收,貼上有效期限的標籤。然而人是不是也在未察覺的狀態下,被貼上或者給別人貼上有效期限的標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