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感想】慢老2.0:建立健腦、強肌、抗衰的日常習慣

2024-08-21 00:00

 

  七夕情人節那天我很幸運。循著友人F傳的地圖,趁假日無所事事,尋找隱藏在巷弄的素食紅燒麵,卻撲了個空,無妨,當作城市散步。既然都走到這裡了,乾脆再往前走,來到大墩文化中心,原本只想使用洗手間,再裝些水,看見大廳擺著一排桌子,上面有簽到單,湊近看是演講活動,工作人員問我是否有興趣,網路報名已額滿,但可現場報名。

 

  我的第一個念頭是:慢老、健腦、強肌、抗衰,從這幾個關鍵字看這演講是不是讓我爸媽聽比較合適?我還年輕啊!第二個念頭又想,這裡冷氣很強,與其在外面漫無目的曬太陽流浪,不如當場報下去,正好打發時間。於是簽了名,拿了入場券,趁演講開始之前,先去國美館對面覓食(印象中,國美館對面也有素食店,想當年準備國考時吃過,但這天去沒看到了)。

 

  講座時間表訂兩點,下午一點後開放入場,先搶先贏,即便是臨時報名,早點去也能選個好位子。但似乎太早到,距離講座時間還有四十分鐘。出門前完全沒想到自己會來聽演講,眼鏡戴的是居家放假用、度數較淺的,總之就是來吹冷氣湊熱鬧。等待空檔在座位上滑手機絕對不是好選擇,不如藉故找洗手間起身到演講廳外走走,現場亦有販賣講者的著作,我挑了最新出版的《慢老2.0》伴我度過這段空白時間。

 

  主辦單位盡心盡力,現場準備小獎品暖場,讓台下聽眾舉手搶答,也很用心介紹講師。黃惠如老師曾任《康健》雜誌總編輯,還曾赴印度學瑜珈,取得瑜珈師資證照,現從事瑜珈教學,斜槓專欄作家、Podcast主持人。環顧四周,座無虛席,只能說無意間路過而進來聽演講的我很幸運,不僅獲贈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又因為我買了書,會後還可請老師簽書並合照。起初沒有任何計畫的七夕最後變得很充實,我感覺自己有點像稻草富翁。

 

  •  

 

  上述僅是表面,聽到的內容、實質面更令我獲益良多,以下列舉十項,採重點式紀錄:

 

  成為「運動咖」

 

  首先說明「慢老」這個概念,並不是非得要長命百歲,活得很久很久,而是盡可能延長健康的中年,延後倒下來臥病在床的時間點,縮短不健康餘命,讓我們一生幾乎都是健康快樂、充實自在地活著,享受人生。講者建議大家養成運動的習慣,把運動當作第二天性,成為「運動咖」,任何運動都去體驗,然後選自己最喜歡、能夠持之以恆的。

 

  成為運動咖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對外跟親朋好友說:「有什麼運動都記得揪我!」想讓自己習慣做某件事,就先把自己定位為那個領域的人(身分認同),這點使我聯想到以前讀過的《原子習慣》

 

  333留在上個世紀

 

  333口號之所以過時了,是因為強度不夠、未區分有氧無氧,以及未區分年齡層。一週運動要一百五十分鐘才夠,而且不要只慢跑,重訓也要兼顧,慢跑的過程中加些衝刺,可鍛鍊到某些部位的肌肉。回想去年我讀了《餐桌上的偽科學》系列,作者林慶順教授亦有提到運動時,有氧與重訓皆應顧及。

 

  每日走一萬步的觀念也過時了,科學證實走七千五百步就夠了。一萬步是日本東京奧運那年,商人為了販賣「萬步計」的行銷手法。另一個好消息是,運動可以「零存整付」,不必騰出一大段時間才能執行運動,走路去銀行、爬樓梯端水果都算數。

 

  每月都學習、體驗新事物

 

  講者鼓勵大家樂於當菜鳥,每月學習新技能或體驗一件從沒做過的事。可以學烹飪、學語言、學樂器、學一種運動或學駕馭某種交通工具等等,我今年三月考到大客車駕照,五月去了摩洛哥,最近會和朋友玩實境解謎,這些都是新的學習和體驗。

 

  相較之下,我爸媽的行程就固定許多,上菜市場買菜,到公園散步,在家時最常看見他們滑手機、看電視、泡茶吃點心。也許做子女的有義務引進一些新鮮事物,但這也不能勉強,我只期許自己過了耳順之年仍能時時刻刻抱持開放的心胸,持續學習、體驗新事物。

 

  拿回吃的自主權

 

  講座尾聲,講師展示幾張居家拍攝的照片,三餐下廚,但廚房很整潔,檯面空曠得彷彿平常沒在開火。這點我很認同,愈常使用的地方,愈要保持淨空無雜物,如果我有自己的廚房,大概也會這樣。

 

  自己煮的優點是拿回吃的自主權,料理可以放很多蔬菜,也可以加入蛋和肉,吃到足夠的蛋白質,任憑自己設計,發揮創意。反而外食則刻意吃素,為了吃到各種各樣的青菜。

 

  老年3大殺手

 

  老年要防止三類「殺手級」的老化: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失智的腦神經疾病,以及骨質疏鬆和肌少症的肌肉骨骼老化。這三類之中,骨鬆和肌少症最能克服,卻也最容易忽視。若長者皆能藉由運動和充足的蛋白質攝取,遠離骨鬆和肌少,產生的效益是很龐大的。

 

  防止失智有一個簡單的方法:避免久坐,每三十分鐘就起來活動五分鐘。說到心血管疾病,或許會想到飲食清淡,但要小心有些看似清淡、其實鈉含量很高的加工食物,例如:白吐司、水餃、丸子等。

 

  有精神寄託晚年較快樂

 

  根據講者的觀察,養老院裡較快樂的老人通常都有精神寄託,但不一定是宗教信仰。這我好像可以理解,如果知道自己死後會安頓好,不必感到害怕,靈魂會有歸屬之處,就不會畏懼死亡,也就能從容度過晚年。

 

  先支付自己

 

  講師每天都會晨跑五公里,或做瑜珈,然後吃一頓豐盛的早餐。把最美好的早晨留給自己,這天接下來不管發生什麼事,就寢前回想仍會覺得這天過得還不錯!先支付自己,不論有多少事要處理,最精華的時段就拿去做真正能讓自己開心的事吧!

 

  享受晨光、避開藍光

 

  晨跑五公里即是享受晨光的方式,但早上要上班上學沒那麼多時間呢?至少沐浴在晨光下幾分鐘,但隔著窗戶玻璃都不算數。

 

  到了晚上請遠離3C電子產品的藍光,不僅會妨礙睡眠,還會加速老化。

 

  長照可外包

 

  這點可參考《慢老2.0》書中的〈瑞典經驗:不讓照顧磨損親情〉,瑞典的老人幾乎不和子女同住,萬一失能了,也交給外面的專業人士照顧,免得彼此尷尬。子女不用照顧父母,那麼子女要做什麼?答案是愛與陪伴,陪父母聊天,聊聊共享的回憶。

 

  長照不用一肩扛起,往外尋找,會發現有很多資源可利用,新孝道是團隊合作。

 

  常懷感恩之心

 

  感恩,不論是宗教團體或心理學皆倡導此行為。在演講中,我聽到的解釋是,感恩會抵銷杏仁核的負面放大。

 

  對於誤打誤撞參與了這場講座,我充滿感激。

 

  ISBN:978-986-398-9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