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徬徨的勇氣》感想

2020-04-20 00:00

 

  看過《被討厭的勇氣》一二部曲,接著再看《為愛徬徨的勇氣》,是否有其必要呢?概念大致是相似的,而後者特別著墨在愛情上,尤其是寫給對於目前婚姻或感情狀態不滿意的讀者看的。也就是說,如果現在擁有幸福的婚姻或滿意的伴侶,那就無須閱讀此書。

 

  非但把它看完了,還順便把作者最初的暢銷書拿出來複習,可見我對現狀是充滿疑慮的。正所謂「所有的煩惱,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的煩惱」,最近正經歷人生的低潮,乍看之下糾纏不清,但還是要冷靜梳理出一個頭緒,問題才能解決。

 

  •  

 

  我想和Q分手。這樣的念頭是從何時興起的呢?去年年底擬定新年新計畫時,就偷偷在心裡想了,然而並未寫下:和Q和平分手。為何會這麼想呢?因為我覺得「Q不行啊」。時序再往前移,去年下半年搬出去住單人套房,那時費了一些唇舌阻止Q搬進來同居。後來雖然成功阻止了,但Q偶爾的造訪,卻一次又一次挑戰我對他的容忍度,詳細不便贅述,生活習慣上的差異,不禁懷疑自己是否有潔癖。

 

  那些分手理由都是為了分手而想出來的。一旦浮現想跟Q分手的想法,連帶開始嫌惡他的身材、做事態度、言行舉止、金錢觀……,好像突然什麼都變得不合。「並不是對方改變了,而是因為心裡認定無法跟這個人再繼續下去,為了找出分手的理由,才覺得對方看起來好像變了。無論任何事,就算過去認為是優點的部分,也會成為缺點,並藉此作為分手的理由。」(頁111)沒錯,Q並沒有改變,但或許就是因為「沒有改變」,當面臨危機時,舊有的模式不再適用,我選擇不再繼續。

 

  算起來,和Q交往也有兩年了,中間也爭吵過幾次。交往期間很常到處遊山玩水,也住過不少飯店,但正因為相處幾乎都是在外面,而我從未踏進Q的家門,反而很少看到彼此在私領域是怎麼樣的表現。飯店有專人打掃收拾,家裡則需分工合作,生活才能順利進行。

 

  附帶一提,由於徬徨迷惘,近期我還看了《我們為何戀愛?為何不忠?》。裡頭有心理測驗,將人分成四種類型:開拓者、建設者、領導者跟協調者。測出主要特質,我是建設者,Q是協調者。藉由這個測驗,我發現自己比想像中還要務實傳統、循規蹈矩,建設者大多會被建設者吸引,尋找的是合作者,共同守護家庭。而協調者感情細膩,很想知道對方在想什麼。或許一開始一拍即合,但到後來建設者會受不了這種過於挖掘內心世界的溝通。

 

  •  

 

  視經濟上的安定或社會地位為結婚重要條件的人很多,但相較於生活型態的問題,都只能算是枝微末節。幾乎可以說,只要明白雙方的生活型態,便可以預測兩人今後的人生將變得如何。

《為愛徬徨的勇氣》頁94

 

  去年九月和心理學老師見面。準備了幾個問題,其中一題是關於婚姻的。問題大致是這樣,我和Q都是辦事員,是不是應該至少等其中一人考上三等、存到房屋頭期款再來結婚。印象中心理學老師回答,如果確定對方就是可以託付終身的那個人,那就趕快結吧!當時聽到還心想,好敷衍啊,不是應該萬事俱備再訂下終身大事嗎?

 

  如今回過頭來思考,社經地位真的不算什麼,如果彼此有默契與信任,婚後考上、更上一層樓的也大有人在。如果非得要飛黃騰達、財富自由之後才能結婚,那大概都要等到半百後了吧。

 

  所謂夫妻,應該是可以一起打拚,在生活上是互相幫助而不是扯後腿的。那個「生活型態」我認為是一種默契,你煮飯我洗碗的分工,或是能夠共同整理一間倉庫的截長補短。從生活上到生涯規畫上的討論也能很快達成共識,這樣相處才會讓人舒服。當兩個齒輪是緊密且恰當接觸時,不管在哪裡都能一直運轉下去。哪怕收入沒別人多,層級沒別人高,還是可以很幸福。

 

  •  

 

  人生不管是在二十歲還是九十歲面臨結束,它任何時刻都是已經終結的、幸福的一生。

《被討厭的勇氣》頁280~281

 

  愛的體驗也是「實現」。換句話說,沒有所謂的開始與結束,愛的任何階段都是完滿的。在這個當下、在不具時間性的情況下所產生的愛的體驗,究竟能延續到何時,完全不是問題。

《為愛徬徨的勇氣》頁133

 

  我最親愛的奶奶上個月過世了,摺蓮花的那幾天,有一天半夜我讀著《為愛徬徨的勇氣》,讀到「愛人」是怎麼回事,讀到愛的體驗是「實現」,沒有所謂開始與結束,愛的任何階段都是完滿的……,不知為何,心裡有一種豁然開朗感。失去最親近的親人,這樣的感覺,不管是享年幾歲,都令人感到悲傷。

 

  原以為,奶奶活了將近百歲,走的時候我們這些後代子孫是不是比較不會那麼難過,畢竟算是福壽全歸。然而,我依然哭了好幾個禮拜,夜深人靜時,獨處時,甚至好幾次在半夢半醒間潸然淚下。就連這篇文章打到這裡,桌上也是好幾團擤過鼻涕、擦過眼淚的衛生紙。

 

  愛確實是實現式的,只能體驗無法佔有、帶不走的。曾經相處的「當下」即是「永恆」,當下並不會思考這將持續到何時、或是覺得停在哪裡就好,當下就是當下,正在發生的,而正是由於把握當下的體驗,那樣的當下便成了永恆,烙印在心裡。事後我只能從記憶中提取,沒辦法回頭,但當下已經是永恆。

 

  愛一個人而後失去一個人,感受到的悵然其實和在一起相處多久沒有絕對的正相關,重要的是相處的時候是否共享了「生命時間」,這其中是否產生了意義。

 

  •  

 

  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

《被討厭的勇氣》頁95

 

  從《被討厭的勇氣》開始,作者就告訴大家,要撇開競爭意識,不要把身邊的人當成敵人或對手。與他人競爭沒完沒了,沒必要比誰的男友較貼心、誰交了高富帥、誰嫁到好老公、誰的小孩聰明……,如果一心只想比某某親戚幸福,最後就會為了贏得競爭反屈就一個不適合自己的。

 

  不論到什麼地方,都要記得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幸福、成就、人生目的等等,跟「理想中的自己」比。

 

  •  

 

  最後補充「tapering(逐次減量)」這概念。

 

  

  ……分手的時候不要情緒化。我們無法明確說出理由,解釋為何無法再跟這個人一起走下去;就像喜歡上一個人毫無理由一樣,討厭對方也沒有理由。不是對方變了,而是那個人過去讓你欣賞的性格,不知從何時開始,變得令你難以忍受。

 

  說到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那是因為下定決心要跟對方分手的緣故。分手時之所以會變得情緒化,是為了支持分手的決心;為了支持這個決心,所以討厭他、恨他,或跟他吵架。但這些行動根本毫無必要。想分手的時候,單純地說要分手就可以了。

《為愛徬徨的勇氣》頁221~222

 

  今年一月我就寫了一封信,跟Q表明想「休息」一陣子,那時我還沒看過這本書。說休息一陣子,而不說分手,一方面我知道,直接講分手會造成很大的反彈跟傷害;另一方面,我對自己的判斷不是很有信心,不知是一時鬼迷心竅被他人耳語影響,還是對Q真的已無感。時間會揭示答案,回想起來,這跟「tapering」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減少聯絡、避不見面、雙方冷卻。

 

  這場「tapering」進行得如何呢?由於COVID-19,盡量不出外吃飯,自然也不會跟Q約會了。減少聯絡也徹底落實,過完農曆年後奶奶住院了,那之後我幾乎每個禮拜都回家,以前每晚都要跟Q聊至少一小時,這樣的習慣不得不取消了。

 

  為時三個月的「tapering」,伴隨著庚子年的蕭條不安,答案呼之欲出,分吧!想分就鼓起勇氣提出吧!

 

  ISBN: 978-986-137-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