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感想
當初在書店拿起《原子習慣》時,並沒有想到要把它看完,這類教人成功的書對我來說有些老調重彈,以前學心理學就學過了。一開始並不是真心想看,只是想找一句話:「好習慣讓時間成為你的盟友,壞習慣讓時間與你為敵。」(頁33~34)原文如下:
Good habits make time your ally. Bad habits make time your enemy.
前些日子,我在通訊軟體上發現一位好友的個性簽名引用這句話,但文法錯得離譜,好心糾正回之以國外影片部落客也這樣用。做學問應實事求是,不可人云亦云,我向來習慣追本溯源,查明文章、句子的出處,若有第一手資料當然以第一手資料為優先。書中往往會再引用其他著作,交互比對,就可牽引出一連串相關的知識。
讀完《原子習慣》後,我回去複習了「動機與情緒」「控制歷程與自動化歷程」「操作制約」「變動比率增強」「期望理論」「葉杜二氏法則」「壓力調節因素」「心流」……,以前確實都學過,但我有多久沒有將理論應用、付諸實踐了呢?
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在於,涉及了這麼多概念,讀者讀起來卻一點也不感到費力。正如同作者在〈前言〉寫道:
我汲取的領域——生物學、神經科學、哲學、心理學等——已經存在多年,我提供的是一個綜合體,包含聰明的人在很久以前就思索出來的最佳概念,以及近來最引人注目的科學發現。我希望我的貢獻是找出其中最重要的概念,並以高度實用的方式將它們整合在一起。書頁中任何有智慧的言論都要歸功於許多前輩專家,而任何愚蠢的言論,請算在我頭上。
頁24
比起埋頭苦幹,有時抬起頭看看是否有更好的方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容易成功。書名取作《原子習慣》呼應作者的「系統」觀點,作者把習慣比喻作人生的原子,是構築成大系統的一小部分,如同原子組成分子,分子再組成更多結構更複雜的東西,原子習慣是建構非凡成果的元件(頁44)。
如果你覺得改變習慣很難,問題不在於你,而在你的系統。惡習一再復萌,並非因為你不想改變,而是因為你的系統不適合改變。
頁43
作者強調應專注在「系統」,而不是目標,因為「贏家跟輸家有同樣的目標」「目標達成不過是短暫的改變」「目標限制了你的快樂」以及「目標與長期進步互相矛盾」。這部分使我聯想到「過度辯護效應」,意即外在動機降低內在動機,如果太重視眼前的成果,反倒會限縮長期的成長。此外也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系統思考」,不過內容似乎沒有太大關聯,就不贅述了。
既然要培養的習慣是處在一個完整的系統裡,那麼在改變習慣之前,要先改變的即是「身分認同」。行為改變有三個層次,從外到內為:結果、過程、身分認同。第一步要先認清的,不是想得到什麼(結果),也不是如何去做(過程),而是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身分認同)。由內而外、從信念上的改變才能持久。
接著進入這本書的骨幹,習慣養成四步驟:提示、渴望、回應、獎賞。若想要建立好習慣,那就讓提示顯而易見、讓習慣有吸引力、讓行動輕而易舉、讓獎賞令人滿足。反過來說,若要戒除壞習慣,則要讓提示隱而不現、讓習慣毫無吸引力、讓行動困難無比、讓後果令人不滿。
書中寫了很多實用、讓人躍躍欲試的妙招,例如習慣計分卡(幫助覺察)、執行意向(寫明何時何地做某事)、習慣堆疊(固有習慣觸發新習慣)、習慣追蹤器(讓習慣不中斷)、習慣契約(找公正第三方監督)……,這些表格都可在出版社官網下載到。
不需要聖人般堅定的心智,只需從環境著手,施以輕推之力,就可以改變人類行為。翻到版權頁看,這本書英文版出版日期在二〇一八年,差不多是行為經濟學正流行的時候(現在應該也還沒退流行),二〇一七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正是頒發給行為經濟學之父塞勒(Richard H. Thaler)。這本書提醒我該把兩年多前買的《不當行為》補一補了。
《原子習慣》裡舉了很多有趣的故事,看了就能體會,裡頭的第一個故事就很吸睛了(前言裡作者自己的故事)!看完這本書,只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或許這也是「兩分鐘法則」的運用,起初想,看個前言就好,沒想到那麼引人入勝,最後變成整本看完。
看似熟知的理論,以為懂了就可以不必再鑽研,反而會落入自以為是的專家陷阱。明明有學過,閱讀過程中仍不免驚嘆:「原來可以這麼推演!」即使是熟悉的題材,很少接觸也會變得生疏,就從利用原子習慣來重建那些遺忘的碎片,溫故知新,當個不忘所學的人吧。
ISBN: 978-986-175-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