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花束般的戀愛〉感想

2021-09-24 00:00

 

  看了預告片就很想看這部,電影試著回答所有感情走到盡頭的情侶會想問的問題:為什麼會走到這步田地?就像花束般,戀情是不是也有保鮮期,曾經盛開卻終將凋零?看完心中有些感觸,女主角的想法讓我很有共鳴,例如選在久違兩人都很開心的時候分手,向對方道謝,只把美好的回憶留在心底。

 

  •  

 

劇情透露:

 

  電影中的男女主角大學時因為在藝文上極度相似的品味而在一起,大學畢業後同居,一個打工,一個畫插畫接案,賺的錢不多,甚至還要仰賴家人提供生活費。後來家人不再金錢上支持了,他們不得不出社會、找個世俗上認可的工作,男主角成為所謂的「社畜」,女主角拿到簿記證照,從此像耳機線岔開的左右聲道,同一首曲子卻演奏出越來越相異的混音。

 

  女主角較早找到正職工作,但她很快發現那不是她想要的,她認為生活比較重要,不會勉強自己做不想做的事,能夠結合興趣才好。下班後,她依然會看電影、關注新出的作品、閱讀小說漫畫、玩Nintendo Switch、寫拉麵評論……,就像大學時期那樣。生活與工作,她抓到一個不錯的平衡。男主角的求職之路較坎坷,好不容易應徵到物流公司的缺,卻充滿剝削,幾乎沒有休閒與生活品質可言。他的紓壓管道剩下無腦的手機遊戲,以前的興趣嗜好全沒了,但他相信犧牲眼前的玩樂在將來可以得到回報。「這麼做都是為了……」「那我就……」這些妥協且委屈自己的話語,正慢慢蝕掉兩人的感情。

 

  男主角一廂情願以為加班、出差、不停工作是為了讓女主角可以無憂無慮做自己想做的事,他越是忙碌,看到女主角在一旁悠哉享受人生,越是難以認同。工作將他整個人耗盡,眼前只剩下賺錢、為公司賣命。手段與目的混淆,錢只是手段,錯把手段當成目的,忽略了初衷,這也是為何,最後他們在餐廳談分手時,正巧出現一對分享彼此共同點的學生男女,就像他們相識之初,這似曾相識的場景使男女主角皆潸然淚下。

 

  •  

 

雜七雜八論述:

 

  Sternberg提出完整的愛要有三個要素:激情、親密、承諾。少了激情的愛變得像老夫老妻,電影中有一幕,躺在床上,男主角問女主角對結婚有什麼樣的想像,女主角心裡卻想,三個月沒做的另一半竟然問這種問題(是否能有婚前性行為在此不討論)。激情是愛情的動機,只有激情的愛情必有問題,但少了激情的愛也很難向前推進。

 

  合租了一間步行到車站要三十分鐘的窩,合力布置成彼此喜歡的樣子,在陽台看向遠方,那時大學剛畢業的男主角說希望能和女主角永遠如此。這讓我想到Q也曾對我說類似的話,人生沒有什麼目標,只要能跟心愛的人在一起、維持現狀就好了。這是個陷阱,因為維持現狀根本不可能。有些人會說「我就是喜歡妳本來的樣子」「你本來的樣子就很好了」,而儒家與道家思想則主張人要不斷向上提升、精進自己(靈感來自此影片13:20處)。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愛情的栽培也是。如果目標是維持現狀,那勢必會走向感情的終點。

 

  愛不是唾手可得,看待愛情應該如同做學問一樣謙虛。身心的契合使人產生永恆的幻覺,誤以為已達人生最高點,只要維持現狀就可以一直在一起,實則不然。真正的愛是不確定的,沒有誰能保證任一對戀人能白頭偕老。人、生命的洪流、萬事萬物,也不可能每天都一樣,去年的冬天,今年的夏天,不論是太平盛世的平靜,或是疫情爆發下的恐慌。宏觀來看很多事歷史上演過,但微觀來看,對於個人每天都是全新的挑戰。正因為生命是連續不斷變動的,所以更要珍惜當下,妥善經營得來不易的人事物,謙虛就是不要視一切為理所當然。

 

  最後來提一下相似的兩人與命運般的邂逅。人之所以會被與自己有諸多共同點的人吸引,我想這也可以用存在主義來解釋。兩人世界裡,彼此互為存在的證明,人會想和彷彿自己的人談戀愛,一方面從對方身上獲得自己存在的證明,另一方面既然自己同樣也會證明對方的存在,那當然要證明一個相似於自己的人,如此更具有說服力,成為不可分離的關係。

 

  雖然在《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裡讀到:「我們不可以成為命運的僕人,必須是命運的主人;不是追求命中注定的那個人,而是打造足以稱為命運的關係。」但如果是本身即具有共同點的對象,多少在剛認識時,會比毫無交集者更能打造命運般的關係吧。

 

  •  

 

  或許也會浮現這樣的疑問,如果電影裡的男女主角沒有經濟上的壓力,就像伊甸園裡的亞當與夏娃,繼續畫畫、從事文藝,是不是就不會分手了?我會很肯定回答:依舊會分開!問題乍看之下出在經濟,但絕對不是經濟。愛與恨相伴相生,它們實際上是一件事,直到生氣吵架都懶了,冷漠才是愛情消逝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