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幸福》感想
設計幸福!幸福是可以明確定義,還可以設計的,只要施以輕推之力。這話好像在《推出你的影響力》裡聽過?沒錯,《設計幸福》的作者是經濟學背景出身,現為倫敦政經學院心理與行為科學系教授,結合經濟學、心理學和行為科學,提供讀者務實的指引,擁有幸福人生一點也不難。
何謂幸福?作者Paul Dolan在第一章就下定義:「幸福,是會隨時間而變化的愉悅與目標感受。」(頁25)簡單來說,就是愉悅-目標原則。只要稍微唸過經濟學,應該都聽過邊際效用遞減。吃一片披薩配一杯可樂,每多吃一片披薩額外得到的滿足感會越來越低,不能光吃披薩也不能只喝可樂,最好是披薩吃幾片,可樂也喝到一些。愉悅與目標也有這樣的關係,生活中愉悅太多就會需要一些目標,反之亦然。可以回想考上高中/大學的暑假,每天玩樂,久了會想找些有目標的事來做。
以下來具體說說變得幸福的幾個竅門吧!
一次只做一件事
說到經濟學,它的根本假設就是資源稀缺。同樣的,我們的注意力也很有限,注意力也是稀缺的。書中提及注意力的分配,建議一次只做一件事,多工處理沒有比較好。
分心會對幸福感造成損害,因為分心會導致轉換成本(switching costs)。轉換成本是指將注意力從一項任務,移到另一項任務所須的注意力能量。
頁219~220
然而,一心多用會使我們自以為做事有效率,反而對自身產生錯誤信念。
頁220
有研究發現,比起閱讀紙本內容,在閱讀有外部連結的網路文章時,即便沒有點開外部連結,也會導致人們對文章內容更容易感到困惑。
頁221
我認為這是對我最中肯的建議。回想去年和前年準備考試的時候,犯了一個毛病,常常某一科目唸到一半忽然想到另一科目,又把另一科目的參考書攤在桌上,桌面變得十分雜亂,混著法典、課本、筆記,最後啥都沒讀進去。自以為觸類旁通,其實只是不停地分心。以前有一名補習班的老師說,當看著一個科目的書,可以聯想到另一科目時,表示離考上不遠了。那段話真要不得,替我的分心找到好理由。如果像轉生漫畫般可以重來,這次我要好好專心在一件事上,至於是否要繼續準備考試,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這陣子我漫無目的滑手機的頻率降低很多,也不太看電視,是好現象。主因是盡可能的刻意早睡,晚上十點半過後對我來說就算很晚了。少滑手機,設定勿擾時段,就可以專注在更有意義和生產力的事上(就是那個目標嘛)。同時,也減少很多看到廣告的機會,以前下班後我太常滑手機了,以為是吸收新知,其實那些網頁往往伴隨廣告,有些廣告做得像新聞,無數個外部連結像障礙物,總要避開以免一腳踏進去,就被騙到點擊次數了。
不要太努力
要記住的是,將來的幸福無法彌補今日的痛苦;失去的幸福再也無法重來。因此,你要深信不疑的是,今天犧牲的幸福,都是為了實現目標,而且這些代價在將來都是值得的。
頁117
儘管我們難以弄清什麼才是明智或不明智的期望,但至少我們可設立一個基本標準,那就是當你正努力實現自己設定的某個目標,也要同時能在其中感受到愉悅和目標感。
頁145
封底有一句話問道:「為何與其住在一棟大房子,有個好鄰居會令人更幸福?」俗話說千金買房,萬金買鄰,與其糾結在房屋的坪數,不如有安靜不會擾人的左鄰右舍。我們要小心噪音的危害,因為那是持續且不可控制的;而花更多的錢換更大的房子不見得比較好,因為住進去之後,原先在乎的坪數差異會漸漸沒那麼顯著。
直覺以為嫁入豪門、住進豪宅就是人生勝利組。想想看,如果聽到某個親友嫁給醫師或工程師等,不用工作每個月就有五位數以上的零用錢,乍聽之下是不是很令人羨慕?可是也許有婆媳問題、傳宗接代壓力、觀念落差等等,或許也是有快樂的部分,不過,是否結婚,是否有錢,並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標準。
不要太努力,指的即是錯誤的欲求、不切實際的目標,反而會讓我們不幸福。如果以為一定要嫁給高富帥才能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到頭來,只會被這不切實際的幻想給困住。沒吸引到高富帥,難道就注定不幸?事實上,已婚女性不見得比單身女性快樂。有時我們很難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麼,這時就回到愉悅-目標原則,重新問自己,設定的這個目標,實踐之路上,有帶來目標感和愉悅感嗎?
大腦的思考模式可區分成系統一和系統二,前者運用的是潛意識(即快思),後者則是有意識地思考(即慢想)。書中建議,做複雜的決定時,甚至攸關人生大事時,如果想破頭也想不出正確的選擇,此時不妨暫時把它放一邊,去做些別的事情,讓系統一去運作,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無論如何,當你在抉擇工作、房子或車子時,如果願意花點時間讓潛意識去思考,而不只是全程關注這件事,說不定你會做出更令自己幸福的決定。
頁175
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
直接面對才能解決不確定性所帶來的痛苦,並盡快進入適應階段。
頁153
我們要信任自己的感受,超過信任自己的欲望。
頁153
有一種方法,肯定能令我們更快樂:多與自己喜歡的人相處。
頁216
書中提到,有一種適應模式叫做「A-R-E-A模式」,第一個A是Attention,生活中吸引「注意力」的事件,R是React,使人做出「反應」,E代表Explain,端看能否「解釋」它,如果可以解釋,就會來到最後一個A,Adapt,「適應」它了(參頁106)。比方說,注意到手上多了一個小傷口,做出警覺的反應,想起來是被A4紙劃到的(解釋),很快就沒事了(適應)。然而,要是沒辦法解釋,那件事就會一直盤踞在心裡,無法忘懷。
去年年初,或許再更早之前,我就注意到下腹的腫脹,但我用了一個很牽強的解釋,誤以為是辦公室坐太久,脂肪累積,就「適應」了這件事。直到去年秋天,症狀嚴重到這些自己編造的「解釋」站不住腳,才終於就醫。回想起來,因為自己無知的「解釋」,而「適應」肌瘤在體內這麼長一段時間,真是不可思議。
等待開刀期間,尚不確定將採用何種手術方式的那段日子,對我來說是最煎熬的。書中提到「不確定性」使人生活的滿意度降低,我覺得很合理。以我個人經驗來說,確定哪一天要開刀,可以預想將會經歷哪些過程,消除種種未知後,確實較能放寬心面對。
儘管人生會發生不好的事,但只要消除壞事的不確定性,你依然可以活得幸福。
頁107
約莫在我去開刀的那陣子,友人J與前男友分手不久,很快透過網路交了下一任。不過,她很常私訊向我表達與現任在一起的徬徨,有一次她轉貼一篇文章,大意是說一個人多好多好。這樣的文章轉給單身主義的友人N看,肯定是一百個贊同。
看了那篇文章,雖然我回友人J一個讚的貼圖,但還是不禁在筆記本上寫下自己的真實感想:「我覺得那些講一個人多好的文章或書很無聊,就像在闡述香蕉是黃色的一樣,理所當然的事還需要特別寫出來,很無聊。」
我的意思是,一個人的時候,做自己喜歡的事本來就會帶來愉悅感,這不是天經地義的嗎?但是,我也必須承認,如書中所述,有些事情與人一起,愉悅感或目標感會提升。而「一日經驗重建法」可以評估跟誰在一起、從事什麼活動會更令人開心(愉悅)、更有意義(目標)。
行動,現在就開始
最後就是口說無憑,實際行動才是關鍵啦!說再多也沒用,幸福並非遙不可及,都是每天一小步、一小步達成的。
PS:延伸觀看,從這支影片可見作者真的有在健身,書中所言不假。
ISBN: 978-626-701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