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名字是》感想

2022-01-06 00:00

 

  這本書早在去年就看完了,起了個頭的心得卻拖了一個多月才補上。想記錄點什麼,卻發現自己想記錄的是個進行式,正在發生、正在變化,當下寫下來了,過一陣子可能又被推翻了。這麼反覆思索著,然而如果要等完全確定了再寫,反而會什麼都沒有留下。乾脆不想那麼多了,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吧。

 

  整體而言,《她的名字是》都是短篇,給人的印象或許不如《82年生的金智英》深刻,但涉及的議題更廣泛。裡面除了聚焦在女性的觀點,還可看到如朴槿惠下台、薩德飛彈等社會運動以及抗爭,社會中弱勢的一方不再忍氣吞聲接受不平等的待遇,雖然弱勢,並不代表卑微,蓄積到一定的程度,他們(她們)會展現強悍的一面,奮鬥去爭取本來就應得的權益。

 

  這本書讀完會在心裡發酵。平凡小人物的故事,尤其是「她們」的故事,不那麼引人注意,長久以來被視為理所當然,習以為常到不會特別去注意,而作者用一種類似報導紀實的筆法,將那些故事放在聚光燈下,讓讀者重新去審視,女性的價值長期被嚴重低估,甚至在各種情境下成為犧牲者。讀完《她的名字是》之後,重讀《82年生的金智英》,我注意到金智英的媽媽「美淑」其實很優秀,手很巧、唸書也不比手足差,投資眼光更是精準,這簡直是優秀的女人被埋沒的故事。

 

  •  

 

  最近流行這樣的話。全職主婦女兒是一百分,準時上下班的公務員或老師女兒是八十分,吃晚餐前回家的上班族女兒是五十分,而晚上十二點才下班的大企業員工女兒是零分。因為女兒工作的時間越長,父母要照顧孫子的時間更久。

〈給鎮明爸〉

 

  這很弔詭,社會對女性的期待是多重標準加諸在一人身上。如果不工作,當全職家庭主婦在家帶小孩,就會像《82年生的金智英》裡敘述的金智英,平常已經很疲憊了,偶爾推著嬰兒車買一杯咖啡,就被路人唾棄為「媽蟲」。但假使有小孩以後出去工作,把小孩交給長輩照顧,卻又成了「零分女兒」。本來引以為傲進入大公司上班,但由於工時太長,反而無暇顧及家庭,金錢與家庭竟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追根究柢就會導出結構問題,貧富不均,某些階級被壓榨,辛苦工作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報酬(如國會清潔工、錢少事多的編劇、烹調學校營養午餐的阿姨等等)。撇除薪資,更讓女性身陷困境的,還有職場性騷擾、不必要的聚餐等等。職場上不友善,整體社會上也很不友善,以前踏入職場的女性少,現在則是女性不工作還會被嫌棄,在家相夫教子被當作終日無所事事。然而,當出外工作不再是男性的專利,婚後家事分工乃至育兒是不是也應該轉為平均分擔?社會的人口結構在改變、就業人口也在改變,少子化問題也在發生,不婚不育代表的既是一種覺醒也是一種反撲。

 

  •  

 

  談到婚姻,書中有三篇分別從離婚的姊姊、結婚的妹妹以及她們的母親的角度來看待。一結一離相形對照,究竟結婚好還是不結婚好,交由讀者自行判斷。比較讓我驚訝的是母親觀點的那一篇,提到結了婚仍然會感到孤獨。也許不是每對夫妻都會這樣,但是如果以為結婚有個伴就不會面臨孤獨了,抱持這想法注定會失望。

 

  還有一篇也讓我印象很深刻,當女學生遇上貧窮,家境清寒,窮到買不起衛生棉。這看似理所當然的民生必需品,一旦無法順利取得,竟連帶影響到她的課業,她因此曠課好幾天,只為了等周期結束。

 

  一則則真實發生的故事,讀完首先慶幸自己不是生在韓國,有八十分的工作也經濟獨立。再則警覺不能高興得太早,其實完全不該有慶幸的心態,因為那些故事並不是過去式,仍在發生,就在你我身邊,看看自己的上一代、左鄰右舍、近親遠親、周遭朋友,若整體結構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觀念沒有跟上時代,那麼下一個犧牲者恐怕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