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相對論》感想

2017-06-02 00:00

 

  沒學過西班牙文的我猜,《消失的相對論》原文書名「La Última Respuesta」,是「最後解答」的意思吧。

 

  小說主角哈維原本做的是為廣播電台節目擬腳本的工作。某天,一通電話要他臨時代替其中一名主持人上節目,意外把他捲入尋找愛因斯坦最後解答的冒險之旅。隨著線索的引導,讀者彷彿也跟著主角從西班牙出發,前往瑞士、塞爾維亞、美國等地,得以窺見愛因斯坦生前留下的足跡,並間接認識相對論之父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這本小說厲害的地方在於,作者能夠把很多零碎的東西用長篇冒險故事串連起來,包括基礎物理知識、愛因斯坦的遺聞軼事、我沒聽過的作家和歌手、幾個城市的特色等等。用傳統認知的四大元素土風水火劃分篇章,每一節都以一句名言當作開頭,大部分是愛因斯坦曾說的話,少部分是其他領域的佼佼者,而且那些引用都與劇情呼應。

 

  然而比起這些,更厲害的是,讀者會不知不覺被帶進一些哲學的思維,尤其是讀到最終,得知最後解答的那一刻。因為是用第一人稱書寫,關於人生的議題又巧妙融入人物之間的對話中,所以讀起來沒有說教意味,反而還多了身歷其境的親切。

 

  接下來試舉小說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幾段話,並闡述我對那段話的想法,可能會透露結局喔!

 

  • 如果想認識一個人

 

  「你比任何人都還了解我,」她糾正我的話,「從我們在伯恩相遇以來,我們一起調查、一起吃飯、一起睡覺,我們同時起床,結伴前往同一個旅行地點……做過這些事,就等於你認識了一個人。」

(頁245)

 

  小說裡的法國女人莎拉,聲稱正在撰寫以愛因斯坦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為主題的博士論文,後來和哈維一起繞了半個地球,追尋最後解答的線索直到天涯海角。她與哈維的關係也由起初的提防、猜忌,漸漸轉為惺惺相惜。他們相處起來像夫妻,像情侶,像朋友,又或許只是工作上的夥伴。

 

  在新墨西哥州,開車前往當年核試爆地點Trinity的路上,哈維問起莎拉的過去,莎拉以那段話回答他。

 

  是啊,要認識一個人,何必知道他的過去?旅途中的朝夕相處就可以看出對方是個怎麼樣的人,那是最真實、赤裸裸的呈現,比起挖掘對方過去在社群網站的貼文還要實際。

 

  我想到我的一位遠房親戚,比我大十多歲的表姊。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那是我們第一次見面。我忘了我在武漢待了幾天,只記得那短短幾天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她跟我講了很多故事,帶我去了很多地方,我們一起體驗了很多新鮮有趣的事物。那幾天每天都有她的陪伴。夜晚,走在楚河漢街的路上,我突然發現,我對武漢表姊的認識,竟然比在台灣的任何一位表(堂)兄姊還要來得多很多,儘管才是第一次見面。

 

  • 如果有一萬個小時

 

  「或許你不知不覺間,已經花了好幾年時間去做某件事,現在正是最後的階段。」

(頁187)

 

  「你會錯意了。一萬小時法則並不代表隨便一個拉小提琴的人就可以變成莫札特,或投注心血工作幾年就可以和比爾蓋茲一樣發大財。法則的意思是,你必須投注時間,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頁188)

 

  這兩段話都是出自莎拉。聽音樂時,莎拉想起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一萬小時法則,於是提醒哈維,注意尋人的時間。接著兩人針對一萬小時的議題辯論起來。

 

  去年寫了一篇〈20,000 hr 的補充〉,應該是出自同一套理論,只是誤把一萬小時增了一倍的時間。

 

  小說正好點出了一萬小時法則的兩個盲點。第一,我們可能無意中完成了一萬小時的修煉,自己卻渾然不知。第二,如果把力量錯用在不是自己天賦的地方,就算花幾百萬個小時也是徒勞。而要破解這兩個盲點,方法無他,就是「找到真正的自己」。

 

  只有成為自己,才能突破現狀,登上一級階梯。

 

  我總是見異思遷,什麼都想學一點,可是什麼都不精。如果有人願意教我分子生物學、醫學或電腦程式,我還是會全部都想學。但是,我很肯定,如果我花一萬小時研究分子生物或電腦程式之類的,並不會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因為我的天賦不在那裡。

 

  • 如果想像愛因斯坦那麼成功

 

  思考我們的人生和工作,我們會發現自己所做和希望去做的事,都與其他人息息相關。

——愛因斯坦

(頁144)

 

  只有愛人,才能活在世界上;只有為他人而活,活著才有意義。

——愛因斯坦

(頁47)

 

  如果A是人生的成功,成功的方程式應該是A=X+Y+Z。X代表工作;Y代表遊戲;Z則是閉上你的嘴。

——愛因斯坦

(頁193)

 

  愛因斯坦太有名了,上面這三句話大概不少人都聽過了。然而,只要稍微思考自己這一生要投注心力在什麼地方、這輩子的使命是什麼、為了什麼而活,愛因斯坦的話便觸動了我的心。

 

  生命中會有這樣的人,值得我為他(她)而活,做出重大的人生選擇時,第一個想到的是對方。

 

  從國小開始,我會在剛分到新班級的時候,尋找教室裡有沒有「楷模」。所謂的楷模是指,跟著他(她)的決定準沒錯。比方說班級投票,我會跟他投一樣的。還有一些細節的部分我也會偷偷模仿,像是轉筆的方式、考卷上的字跡、升旗典禮的站姿等等。我跟「楷模」同學幾乎都不會太熟,但隨著年齡漸長,人生的選擇所承擔的後果也愈來愈重大。大學的時候,我間接得知這些楷模進了什麼學校、主修什麼科系。然後確定,選了不同的岔路,我們的人生之路不會再有所重疊。

 

  畢業許多年後,我才開始好奇,這些楷模同學是如何決定他們的志向。如果當初,我不單是在背後偷偷模仿,而是正大光明向他們請教、與他們成為朋友,或許我會更早了解自己吧。

 

  • 如果有比質能轉換還強大的公式

 

  「古希臘人智慧深厚,他們發現愛不只是單一概念,而是包含三大層面,其中一個是愛慾(Eros),代表想望。多虧這個層面,我們才會在這裡,因為愛慾讓肉體結合,使我們為了追求自我慾望之喜樂而行動,進而創造了生命。第二個是友愛(Philia),所謂的同胞情誼。這類的愛不期望獲得太多回報,而是希望能分享。我們從友情之中,能給予並獲得世界上最美妙的東西。最後,是無私的愛(Agapē),也就是最崇高的愛。這種愛誕生於無私付出所有卻不求任何回報,也就是奉獻、包容、原諒的愛……這種愛充滿憐憫與和平,能使萬物團結。和愛慾不同,無私的愛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層面的。」

(頁271)

 

  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只要高中學過一點物理,都能琅琅上口。可是在小說的一開始,代表質量的m就被抽換掉了,變成E=ac2,其實,最後解答確實存在。

 

  哈維和莎拉大老遠跑到新墨西哥州的一片沙漠上,拜訪「石頭女人」,解開了公式之謎。a代表的是愛,而且是無私的愛。無私的愛可以釋放比原子彈還強大的能量,消弭仇恨與紛爭,只是大部分的人類還沒準備好接受這個答案。

 

  說實話,我也不太了解「無私的愛」是什麼。有的宗教會宣揚,這是上帝對人的愛,我比較懷疑的是:人與人之間會有「無私的愛」嗎?

 

  因此,我把石頭女人答覆的整段話都節錄下來,等我見多識廣,將來再回來看看這段話,也許會有不一樣的體悟。

 

  • 枝微末節

 

  《消失的相對論》作者羅維拉(Álex Rovira)涉獵的領域真的很廣,在此就不贅述了。因為這本書,我的閱讀清單多了Craig Thompson的圖像小說《被子》(Blankets)、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幾本書、Bill Bryson的《萬物簡史》等等。

 

  不光是書,還有音樂,塞爾維亞歌手Đorđe Balašević唱的Provincijalka(外省女孩)。不懂塞爾維亞語,但還是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