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舊友見面

2019-01-08 00:00

 

  追蹤老朋友的網路足跡,只能發現幾塊碎片、片段的資料,約出來面對面的對話才能全面更新,看到拼圖的全貌。聽其說話內容,見其穿著打扮,觀察行為舉止,過得好不好藏也藏不住。

 

  去年(二〇一八年)跟前年我都和超過十位舊識見面,前年大多是我厚著臉皮主動找上門,去年則較多是我接受邀約。愈久沒見面,要更新消化的資訊愈龐大,每一位朋友在我心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但這篇文章我想把版面留給E,我高二高三的同班同學。

 

  相約在二〇一八年的最後一天碰面,那天公車銜接得剛好,我太早到了,只好在附近亂走,又逛書局又繳信用卡卡費,等到快中午十二點才緊張兮兮步行到店門口。不是怕遲到,而是四五年沒見了,見到怕不知道要說什麼。幾公尺遠就看到穿著鮮豔亮紅色外套的女孩對著我揮手,E熱情依舊,但打扮變時髦了,戴著大大的耳環,這風格好像我喜愛的CNN新聞主播。

 

  E也約了L,跟E比起來L給我的衝擊較小,我和L互相認為彼此沒有變化太大(好的方面)。E雖然造型改變許多,但深入交談後,除了長期在德國,表達上語言受到一點影響外,還是和以前一樣開朗大方,基本人格特質是沒什麼變的。

 

  •  

 

  從學生時期就覺得E是會經營生活的人,並不是要買什麼昂貴的服飾或去高檔餐廳,而是從小細節開始,從身邊著手,把藝術美感帶到生活中,讓自己每天過得開開心心最重要。

 

  由於太久沒見,為了讓接下來的聊天順暢不尷尬,先毫不留情身家調查一輪,現在從事什麼工作?在哪裡上班?有沒有男朋友?問題太尖銳,就轉移到不在場的J。L和J在同一個城市工作,不賣關子了,就台北啦,房租年年飆漲,每搬一次家,房租就貴一些,幾坪大的陋室月租就上萬。L說J有一陣子瘦得很誇張,和男友分居後住得不好……,我插話說他們已經分了,L說早就看那男的不順眼,似媽寶,很不好,不懂J為何愛得像初戀那般無法自拔。J曾私訊告訴我那名前男友的種種善舉,說分手後不心痛、不思念是騙人的。不同人眼裡的同一個人形象差太多,也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我頗欣賞L的直率。E聽到台北的房價貴得那麼誇張有些不可置信,她說在德國郊區和人分租整棟房子換算台幣和在台北租陋室的金額差不多。換句話說,同樣的錢,在台北住老公寓狹窄雅房,在德國有電視、有客廳、有廚房、有個人衛浴、有自己可以好好布置的可愛房間。E說,先把生活打理好再來談賺錢,先愛自己別人才會愛你。每天下班回到房間,如果住處環境那麼不好,怎麼會快樂呢?

 

  這段話讓我思考工作賺錢的意義,我們是要拚命掙錢,只知道把錢塞到口袋裡,然後委屈自己過得很差,還是一方面賺到錢,一方面也讓自己過得很好?賺錢不就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嗎?怎麼反而比閒置在家沒工作沒薪水的時候倒退?

 

  我已經睡了一年睡袋了。當初以為不會在宿舍住太久,北上前的週末,家父在露營用品店幫我買了一個上千元的睡袋。宿舍剛搬進去沒有床墊,只有一張木板單人床,第一天晚上就只有睡袋和羽絨衣,木板睡起來很硬,隔天可憐的買了不到三百元的枕頭,冬天冷到受不了才買棉被,再搭配家母給我家裡多的薄被子湊合著用。這麼過了一年多,天啊,我竟然忍受一年多,睡袋有時當被子有時當墊子,直到前些天我看到睡袋的黑色帶子垂到地板上,很不美觀,而且,我明明住了一年,卻還搞得像野外露營一樣克難。

 

  想起E說的話,先把生活打理好再來談賺錢。住沒有非得要住豪宅別墅,但至少要有幾分生活藝術,不善待自己,如何奢望別人善待你?於是我下定決心去特○屋買床墊了!一有了床墊就把睡袋收起來,它只是一個過度的用品,提醒我曾有過艱苦歲月,不過整體來看並不算艱苦,因為那是我可以選擇的,我明明有錢、有能力讓自己睡舒服一點,只是自己一直偏不要。現在我望了一眼木板床上加了一層尺寸剛好、冬夏兩用的床墊,早該買的!

 

  •  

 

  E這次回台停留四星期左右,這麼長的時間,我起初以為E是無業狀態,身家調查後才知道E在德國一間大公司的研發部門擔任開發工程師,一年有二十三天假,集中在要回台灣的時候請,所以才可以停留這麼久。我和L嚇到吃手,哪有這麼好的事!L在台北的小公司上班,雜事多,導致正事做不完,陷入加班循環,加班不一定可以換假,因為一放假事情就堆積到隔天,隔天面對更多的工作,只好再加班……。E說他們部門在每一年開始就規劃好那一整年有多少個工作天、配置多少個人力,再排專案進去,比方說有個專案預計需要四十五個工作天,就抓對應的幾個人力下去做。因為一開始就排好,知道每個人有多少假,放長假時那段時間的貢獻度就為零,所以放假不會影響工作進度。

 

  德國人認為放假是權益,E強調,德國人並不是懶,而是在工作與生活之間抓個平衡點。想像一個光譜,一端是工作,一端是休閒,亞洲人會偏向工作那端,歐洲人則大概在接近中間的位置。L反駁,那是因為歐洲資源比較豐富啊!亞洲人口稠密,每個人分配到的資源比較少,如果要大家有飯吃,那薪水自然就高不到哪裡去了。亞洲人從小就必須加倍努力,才能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爭取到更多。

 

  E說,她的家人也懷疑,公司讓她休那麼長的假,是不是代表對公司來說她不是很重要?但就像前面所言,進度一開始就規劃好,工作的時候就努力工作,放假的時候就盡情享受,什麼時間就該做什麼事,不要讓休閒影響工作,也不要讓工作耽誤休閒。

 

  放假的時候完全不用擔心工作上的事,這在台灣應該很難得。我很慶幸自己現在的工作是下班後可以完全跟業務切割的。以前看家父工作很辛苦,每天早上五六點鬧鐘就鈴聲大作,梳洗吃早餐搞得像打仗,兵荒馬亂,然後轟一聲騎摩托車去公司,回到家都很疲憊的樣子,有段時間很慘,公司參加國際評比要做一堆有的沒的簡報,家父在公司弄不完常常帶回家繼續做,有時還要我幫忙用,錢也沒多領多少,卻幾乎沒有生活品質可言。等到我實際去工作了才知道,根本不用搞得那麼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排好計畫,工作、休閒本來就是可以兩者兼顧的。

 

  排計劃本身可說是認識自己的過程,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知道自己有哪些事要做、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在安排計畫時就順便回答了這些問題,年初的規畫就是反省、了解自己的儀式。

 

  •  

 

  聚會結束,回家整理照片時,想到E的類單眼相機(直覺想打單眼相機,但它好像不能換鏡頭,那應該是類單眼)。E真的與時俱進,高中看到E拿小數位相機記錄校園生活點滴(我也有被拍到),隔了將近十年,手機美拍充斥街頭,E仍堅持重要時刻用相機拍照,但相機升級成類單眼了,當然不能輸給手機,拿起來架式十足,E得意笑說:「我可是pro!」

 

  跟家父提起想買新相機的事,家父旋即從房間找出單眼相機來,真的是單眼,可是好舊、好多灰塵、好笨重又很容易沒電。那是五年前的相機,畫素已經落伍,不如我用手機拍。我又跟家父說想買新電腦,方便整理照片與儲存,家父說照片燒成光碟就好啦,我說燒成光碟就不太會再翻出來看了。有了中高階智慧型手機後,我習慣拍了照當天立即整理,不滿意的就毫不客氣刪掉,保留幾張有代表性的即可,家父則習慣把照片放著,不太會去整理,是一網打盡與囤積型。

 

  那天和E跟L還聊到男人,感受到我們這一代的觀念和上一代越差越遠,往往年輕人覺得這沒什麼,老一輩覺得很嚴重,具體太隱私就不敘述了。

 

  以我這一年多來北上獨立生活的經驗來說,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套用「家人並不知道……」這樣的句型。反過來說,也有很多事可以這麼講:「家人……,而我並不知道。」後來我想通了,爸媽六十年來幾乎沒有長時間離開家鄉,都沒有長期獨自在外生活的經驗,弄錯我的需求(比方說買很好的睡袋)也就說得通了。

 

  如果要說是環境改變一個人也可以,但我想確切一點,應該是遠離家鄉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接觸了不一樣的思考,思想觀念在外受到了碰撞,沉澱、質疑、消化,才開始與舊觀念相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