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攻殼機動隊〉(2017)感想

2017-07-28 00:00

 

  七月十二日,高考結束隔天,與友人P到電影院看了一直很想看的〈攻殼機動隊〉真人版電影,因為是二輪,只要銅板價就能體驗視覺與聽覺的頂級享受。3D動畫模擬未來世界做得非常棒,演員也無可挑剔,不管是身材、長相、眼神都很接近原作的樣子(個人認為)。我好喜歡少校的斜方肌,肌肉線條真完美!

 

  然而現在我傷透腦筋,由於來不及在看完當天將心得鉅細靡遺記錄下來,我的回憶變得支離破碎,要提取兩星期前的感想是件頗困難的事。幸好那時我還有寫下幾個潦草的字詞,給現在的我一點提示。在盡量不要受到網路訊息干擾的前提下,看看兩個星期後我能詮釋到什麼程度。

 

  在看真人版電影之前,我已經看過〈攻殼機動隊〉的動畫(STAND ALONE COMPLEX、S.A.C. 2nd GIG)和〈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都是大學的時候看的。因為大一國文的老師推薦,圖書館整套DVD又沒什麼人借,我就順利把它看完了。然而看完卻沒什麼印象,可能太艱深了,沒有看懂,只記得少校很帥,攻殼車(タチコマ)很可愛。

 

  這部真人電影對我來說像在複習,有點像原本晦澀難懂的原文小說經過重新編輯,難字替換成淺顯易懂的語言,厚度從五百多頁變成一百多頁,突然易讀多了。雖然質量差很多,但所要表達的概念相去不遠。

 

  •  

 

  We cling to memories as if they define us, but they don’t. What we do is what defines us.

 

  當科技發達到真實與虛擬難以區分,最重要的不是身體、軀殼,而是靈魂、感情。人類可以將某個衰弱的器官移除,裝一個耐用持久的,例如肝。甚至藉由「全身義體化」得到一副「完美的身體」,只要機器夠精密,任何義體化後的「傷口」都可以交給精密機械修復。人類越來越像機器人,機器人越來越像人類。越來越多人類擁有機器般無堅不摧的軀殼,而機器人也開始「突變」出生物特有的情感。

 

  故事設定在少校剛全身義體化不久,對自己抱持種種懷疑。再也感受不到痛覺,身體與經歷的一切都顯得很不真實。「我是誰?」、「我的過去是什麼?」電影裡,少校不斷提出這些質疑。連身體都可以重新打造了,記憶自然也可以一併竄改。換了一個名字,過去的真實身分、與過去的連結也斷裂了。

 

  「我們緊抓的記憶,以為這樣才能擁有自己人格,其實不然。我們的行為才能賦予自己人格。」這段台詞在電影出現不止一次。是過去的所作所為決定人格,還是正在或將要做的事情型塑人格?這讓我想到人格心理學家從古至今爭辯的人性觀問題,人格是由「過去」還是「現在」決定的呢?我們能夠自主控制自己的行為、不受到過往經驗影響嗎?從台詞來看,電影比較傾向人格會隨著「現在經驗」改變,而且行為可以經由「自由意志」主導。

 

  •  

 

  My name is Major Mira Killian and I give my consent.

 

  「名字」在電影裡是條線索,每個名字代表完整的一個人、他的真實身分與過去。丟掉名字就好比喪失了過去曾擁有的一切,尤其是從日本人的名字變成洋人的姓名。一開始聽到Mira Killian有種不協調感,心想少校不是叫作草薙素子嗎?看到後來終於知道其中的緣由,因為真實姓名可以讓人回想起過去真實發生過的事,當姓名被剝奪,失去與親人的聯繫,就連帶失去與過去有關的任何回憶。

 

  為了強調這樣的不協調感,片中刻意安排少校好幾次唸出自己的「假名」。最明顯的就是侵入電子腦之前要得到當事人的「同意」,這時少校就會口頭表示:「My name is Major Mira Killian and I give my consent.」我忍不住想,唸這段話有意義嗎?以那時候的科技而言,每次執行前還要口頭同意也挺麻煩的。後來劇情證實,這段話的確沒什麼意義,當別人真要做什麼時,就算少校本人說不同意也不能阻止。

 

  •  

 

  最後想提出的是,〈攻殼機動隊〉在情感上不會著墨太久,不會渲染那股情緒。這點我覺得還不錯,否則看到墳前那一幕大概會哭出來,我可不想淚灑戲院。

 

  印象中九世跟少校的對話也很精采,可以探討的議題更多,但是我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就到此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