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感想】現場x藝術x人

2019-10-20 00:00

 

  上一次走進臺中國家歌劇院,已經是二〇一七年〈死亡筆記本〉原裝音樂劇來台演出的時候了(謝謝友人O當時自掏腰包請我一起去看,離鄉背井賺錢才體會到那是一筆不小的花費)。上一次聽純藝術類的演講,也已經是去年之前的事了。如今雙十連假不想出遠門,只想在老家附近逛逛走走,到歌劇院聽演講是不錯的選擇。

 

  辦講座的地方有點隱密,在「角落沙龍」,從歌劇院門口進去要右轉,穿過展示一些小玩意的地方,才找得到這個小空間。相較於大劇院的氣勢磅礡,角落沙龍顯得小巧溫馨,容納人數大約五十人,像高中生去上表演藝術課一樣。

 

  這次聽的「現場x藝術x人」掛名在駐館藝術家計畫下,是一系列駐館藝術家講座的其中一場,難得在歌劇院有可以免費參加的活動,不趁這機會來一下太可惜了。出門前,家母問我去聽什麼演講,我只回說藝術相關的,詳細也說不上來,好像跟裝置藝術有關,不過「現場」是什麼呢?總之,是在既不認識講者、對主題也完全不熟的狀態下前去的。

 

  簡單開場致詞完,就進入正題了。前面一小時由「豪華朗機工」成員林昆穎主講,後面一小時拆成兩部分,駐館藝術家莊志維向聽眾介紹他的作品及創作理念,最後進入問答座談。

 

  動態和諧是夢想,有框架才看得見自由。

 

  藝術創作並不是無邊無際,太過天馬行空的幻想,反而難以著陸變成一件作品,想要創造出什麼東西,必須先有框架。框架或許可以解釋成最低限度的規則或範疇,我用我個人比較好理解的漫畫來想,比方說,我想畫原創漫畫,那必須要先有一個主題、格式固定下來,接著才能自由發揮。

 

  林昆穎提到,豪華朗機工是由最初的「混種」,演變為「合作」,再到現在的「共創」。共創,已不單純只是混合其他領域的混種或跨領域的合作,「每一場協作都是高手們的齊奏」。哪裡有那麼多高手呢?事實上,我們要留意「處處有高手」。高手具有以下四個特質:

 

  1. 赤子之心:高手講出來的語句會讓人一聽就懂,很直接,清晰明瞭,不會繞圈子、扯一大堆。
  2. 日起有功:高手同一件事每天都在做,例如游泳高手,每天練習游泳,久了熟練之後就會自己去開發新的招式。
  3. 專注姿態:高手做事是非常專注的,專注到旁邊的人講話他都聽不見,可說達到「神馳」的狀態。
  4. 分享知識:有問題請教高手,他們都會很樂意回答,而且會傾囊相授、毫不藏私。

 

  至於與高手相反的門外漢,也有四個特質:只想不說、光說不練、半途而廢、敗而不省。每個領域都有高手與低手,盡量遠離低手(應該就是豬隊友),但高手也有可能感化低手。

 

  林昆穎並指出,不論是產界、官界、學界、民眾,只要有這三類人:理想者(勾勒藍圖)、精算者(安排、分析)、技術者(付諸行動),就會產生使命感,而計劃就會自動運轉下去。

 

  另外,並沒有品味、才華與生俱來之說,依據設計師水野學的觀點,那些有品味、有才華的人,只是特定方面的普通知識比一般人多。

 

  藝術家在做的事情,是要把他們感受到的感動感染給觀者。莊志維做了很多現地創作,他表示,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會思考那個地方可以加上什麼東西,例如台中車站的微光計畫,而一個地方能不能誘發出那些感受,讓案子做下去,大概五分鐘就可以知道。他喜歡「草船借箭」,只做一點點,在現場環境的作用下卻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回到講座主題「現場」,現場與其說是描述空間,不如說是描述一段時間,現場是一首詩,把觀者拉進去聆聽一段生命歷程。鄉下農村路邊的石頭,幾十年、幾百年都在那裡,變成是時間形塑出那顆石頭的「現場」。

 

  由於意外地,台下有人提問,讓結束時間延後一點。結尾時,講者表示希望這場講座能讓台下聽眾有一些感動、可以帶回去的抽象的東西。我想,參與這活動對我最大的影響應該是,我居然開始畫起四格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