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波斯語課〉感想
在二〇二二年的最後一天晚上,不看跨年節目也不愛煙火表演,而是看了一直很想看的電影〈波斯語課〉。回顧這一年,雖然歷經了考試失利、工作輪調和全身麻醉手術,但整體來說上天還是給了我一個好結局,這一切都安排得如此恰好。當逆境賦予了意義,我更加珍惜努力得來的每一天,今後也要知足惜福、認真過生活。
〈波斯語課〉以二戰納粹集中營為背景,一連串的湊巧,讓體格瘦弱的猶太男子Gilles有機會存活。人擠人的顛簸車上用半個三明治換到一本波斯神話,無情的槍桿子下喊著自己是波斯人、不是猶太人,竟歪打正著逃過一劫。原來德軍有個長官想學波斯語,要求秘密一對一指導,妄想戰爭結束後到德黑蘭開餐廳。走投無路的Gilles改用波斯名字Reza Joon,在高壓環境中能活一天是一天,為了活下去,他必須教Klaus Koch一種他根本不會的語言,不僅要憑空創造,還得要記住那些虛構的單字以免穿幫,後來兩人甚至能用這種密語對話。
Gilles遊走在死亡邊緣,好比走鋼索,萬一被發現說謊就會即刻被處決,整部電影給觀眾一股緊張感,很有戲劇張力。Klaus既是軍官,也是勤奮向學的假波斯語學習者,背單字、複習筆記的樣子顯得愚昧無知,看來有些諷刺。德軍毫不留情奴役猶太人,免費的勞力,不能用了就殺掉,可是Gilles寫得一手整齊好看的鋼筆字,表現還比軍營裡的德國女人出色,展現紀律、細膩與沉著冷靜,說明某一種族不見得就一定比另一種族優越。
Gilles的詞彙靈感來自逝去同胞的名字,從人名提煉出一個單字,單字代表一個物品或一個抽象的概念。對Gilles來說,舀湯時站在他面前、隊伍裡的每一個人,都是有血有肉有名有姓的,因為識別化而把人當人看待,因為把人當人看待,對於消逝的生命才會感到悲傷。
入夜就寢,Gilles和同樣被納粹抓走的陌生人睡在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數十人一間房,沒有枕頭、沒有床墊、沒有隱私,不同的是生死的命運。一批人被送走,又有新的一批人送進來,大多凶多吉少,有太多人死亡。然而,在這樣的地方卻仍看得到人性善良的一面,人類互相幫助,即使才認識幾天。助人、互惠的天性超越對死亡的恐懼,Gilles贈與遭毒打的義大利兄弟肉醬和麵包,對方知恩圖報,緊要關頭竟挺身而出,不惜犧牲生命,換取假波斯人不被當場揭穿。
「他們並不比你差,至少他們不會殺人。」Gilles對Klaus說。戰爭尾聲也是電影尾聲,德軍忙著銷毀資料,Klaus如願啟程到德黑蘭,入境,得意地說著「波斯語」,當地官員聽了卻認為他說的是gibberish(胡言亂語)。
真相終於大白,也該還給逝者一個公道。飾演Gilles的演員演技精湛,壓抑的情緒內斂流露,強忍著悲慟,唸出兩千八百四十個全名,一言難盡的眼淚不禁落下。逝者得以被記得,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一個單字的意義,烙印在腦海裡透過紙筆重現,進而得以不朽(immor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