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PSYCHO-PASS 心靈判官》感想
〈心靈判官〉或〈心理測量者〉動畫在我大學時推出,但我一直沒看,直到畢業後因緣際會,友人S強力推薦,剛好圖書館也有它的小說,我才總算看過這部作品(只有看小說,沒有看動畫)。
因為是先接觸小說,所以第一次上動畫官網查看人物設定時有點衝擊,覺得「跟我想的不太一樣……」,但後來我也忘了自己一開始是怎麼想像這些角色的,就全盤接受天野明的角色原案了。
可能是我老了(?)以前有段時間很喜歡看動畫、追新番,現在則偏好紙本的小說或漫畫,而且我不喜歡很洗腦的輕小說,也不喜歡單純賣角色、賣聲優的作品。總之,現在的我喜歡有深度的東西,看了可以讓我停下來思考一些事情的那種。
《PSYCHO-PASS 心靈判官》裡面我沒有特別喜歡的角色,也沒有特別討厭的角色。比較讓我有代入感的是常守朱剛任職監視官的那段,那個情境與特種考試及格進入公職體系有點相似,我不禁想:我以後也會遇到類似的狀況嗎?自己的信念在龐大的體系前有多少分量呢?國家需要的是遵守規定的人還是擁有信念的人呢?
故事設定在未來的日本,人類不必再為找工作和擇偶所苦,一切都交給希貝兒先知系統決定,每個人都能從事適合自己的工作、和合適的伴侶結婚,除了少數犯罪指數過高的潛在犯例外。看似理想完美的社會還是有許多問題,例如極少數具有免罪體質的人,無論犯下多麼殘忍的罪刑都不會被主宰者判定為犯人。小說到了下冊劇情漸漸明朗,系統受到槙島聖護等人批判,人類任由擺布做出瘋狂的行為。得知系統荒謬的真相,該選擇繼續服從還是革命推翻?
正義是議論的種子,而力量清晰明瞭,因此人沒能賦予正義力量。
帕斯卡(Blaise Pascal)
《心靈判官》引用或提及了很多部外國作品,上冊有莎士比亞,下冊有《格列佛遊記》、《黑暗之心》、《紅與黑》、《茱麗葉,或喻邪惡的喜樂》、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和狄克(Philip K. Dick)的科幻小說、電影〈銀翼殺手〉、《聖經》等等。也有少部分日本的作品,但西方著作占壓倒性多數。靠著希貝兒先知系統才得以運作的國家,高度數位化、電子化,顯像技術廣泛應用,紙本與實體的東西很少見,又處於鎖國的狀態,作者卻刻意大量引用國外、而且在劇情裡相對來說很久遠的作品,或許是想襯托出那個世界裡一般民眾思想的空洞與無知。很有見地的言論早在幾世紀前就被先人提出,必須閱讀以前的經典才不會淪為愚民。
槙島引用帕斯卡,狡嚙引用奧特加(José Ortega y Gasset):「我很早就學會提防引用帕斯卡語錄的人了。」暫且不探討奧特加為何那麼說,我倒認為應該要提防打著正義口號的人。正義是議論的種子,表示正義並非絕對的真理,不同人有不同版本的正義,站在不同角度也會看到不同層次的正義,它是個變動的概念,愈是爭論誰才是正義愈是難以得到結論。想替正義賦予力量或藉正義得到權力的人,終將徒勞無功。
在碰到超出理解能力的狀況時,人們在心理上往往會追求「極端」的論點,即使在必須保持冷靜的狀況,也會想將議論「簡化」為「單純的二分法」……當狀況往最糟的方向發展,人們將失去常識判斷力,只要面對意見或態度和自己相反的人,立刻會顯露出攻擊性。
下冊頁100
頭盔男戴上頭盔就可以恣意妄為,心靈指數也不會隨著犯罪而升高。居民過度仰賴自動抓出壞人、懲罰犯人的系統,導致對於危險的反應變得很遲鈍,無法立即適應超出認知範圍的事物。隨著恐慌的情緒上升,人類很難保持理智,於是回歸到草原上狩獵時期弱肉強食的直覺判斷,對方不是夥伴就是敵人,不是吃掉就是被吃掉。
瘋狂的舉動,由一個感染給另一個,這讓我想到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的暴動門檻值。民眾反過來對戴著頭盔的人施暴,也是類似的原理,必須先有第一個門檻值低的人這麼做,接著就像骨牌效應,愈來愈多人加入暴動。
隨機殺人最容易引發集體恐慌,即使機率非常低,但經過媒體報導加重了這件事在民眾心中占的比重,因為是隨機,所以每個人都有不幸成為受害者的機會。當這份恐慌大到讓人民感到切身急迫的危險,公權力又無法及時介入予以保護,人民就不得不採取行動,先發制人,最後演變成集體自相殘殺。
小說中,頭盔男與民眾暴動的部分特別震懾人心,如果小說描述的情節真實上演,一定會非常可怕。萬一哪天現實生活中發生這樣的事,人類有辦法控制嗎?
「保存下來的歷史,都在替演變成今日社會是一種必然而背書,暗示其他制度或思想能夠成立的事物全部被『視為不存在』。」
下冊頁202,六合塚
已開發國家大多是民主國家,民主是這個時代的普世價值,就連中國大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提到民主。然而,是否有比民主更好的制度呢?民主的界線在哪裡?這些是能夠被質疑的嗎?質疑歷史、質疑現行制度、質疑先烈的努力……不敢再想下去了。
「……『沒有半點失敗的完美』是不可能存在的,『讓失敗看似成功的完美』卻不無可能。與其追求系統功能完美,讓人們信賴『系統是完美的』更為重要。」
下冊頁36,禾生
每種制度都有它的缺點,民主亦然。我並不打算反對民主,至少不會想去推翻它。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因為民主而受惠,得以享有言論自由(例如在此發表質疑民主的言論)。
將一路累積建立起來的東西摧毀是很痛苦的,不談國家,個人層次也是。接受不完美,讓不完美伴隨著自己繼續前進,才是個完整的人。沒有人是完美的,因此,抽掉不完美的部分,那人將會支離破碎。
歷史上昏庸的君王很多,但也有少數讓人津津樂道的。會受人稱讚的難道沒有任何缺失嗎?一種可能是確實做得很好,另一種可能是他們取得編寫歷史的大權,將好的部分保留下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們讓人民相信那是最好的時代。
「狀況不佳的時候,書的內容往往會讀不進腦子裡。這種時候,我會思考是什麼妨礙我的閱讀。但也有即使狀況不好,內容仍很容易吸收的書,這時我就會思考為何會如此。讀書像是鋼琴的調音,或許稱之為精神的調音亦無妨。調音時,重要的是手指撫過紙張的觸感,或翻動書本的瞬間對於腦部神經的刺激。」
下冊頁105,槙島
這段話讓我很有共鳴。我們都需要精神的調音,讀什麼樣的書會塑造什麼樣的思想,我腦中的邏輯、構句、用字遣詞……很多都受到看過的書影響。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重新檢視自己的思想,閱讀他人著作是最有效的方法。有些書確實不太好讀,需要處於身心極佳的狀態。但有些文字真的太洗腦,狀況不好也看得下去,不知不覺就被帶進去了,這時我反而會減少閱讀那一類的書籍。
「……靠著與他人連結來建立基礎的時代早已結束。任何人都活在系統的保護下,存在於順從系統規範的世界裡,人際關係變得無關緊要。人人都在這個狹窄的個人牢籠裡,安逸地被豢養著。」
下冊頁304,槙島
「不是法律守護人,而是人民要守護法律。」
下冊頁311,常守
槙島批判希貝兒先知系統,在此社會下,人類如牲畜被豢養著,現在的社會也有類似情形嗎?把科技帶來的方便視為理所當然,或是把民主帶來的好處視為理所當然,當我們開始懶得思考眼前的一切從何而來、事物的本質為何時,就和習慣生活在希貝兒先知系統下的人類相去不遠了。
最後,常守的那句話也值得深思。要法律保護人民,就必須有大家一起遵守的共識,還有一群奉公守法、嚴格執法的公務員。從公共利益的觀點來看,人民要守護法律,即使法律本身有漏洞也仍要遵守,或透過正當法律程序修正之。
ISBN: 978-986-366-971-5(上冊)
ISBN: 978-986-473-068-1(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