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窮爸爸》感想
我感覺自己看這本書的速率非常緩慢,甚至一個早晨只看十幾頁就「杵」在那裡,但這並不是出於書本太過艱澀的緣故,而是我在消化思考。其實《富爸爸,窮爸爸》寫得淺顯易懂,但與我以往的觀念背道而馳,所以我不得不停下來,好好想一想,到底窮爸爸跟富爸爸,哪一個是對的?既然富爸爸說的那麼有道理,那為什麼我身邊有很多人還是信奉窮爸爸式的教條?
我的父親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花了大半輩子工作,是人人眼中的「模範勞工」,孜孜矻矻,可是假日的休閒不是看電視就是睡覺。家父也是親戚眼中的「鐵公雞」,捨不得花錢,花一點錢就覺得心痛,更別說是投資。我有時會想,家父如此辛苦上班究竟是為了什麼?養家活口當然是個很好聽的答案,然而,我懷疑這不正是書中一開始所講的「老鼠賽跑」?許多人身陷「一生中最大的陷阱」卻渾然不知。
是什麼造成「階級對立」,使得窮人與中產階級都覺得有錢人很可惡?此書闡述了一個天大的祕密,那就是:「富人獲得資產,而窮人和中產階級獲得債務,只不過他們以為那些就是資產。」(頁76)想要致富,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學會分辨什麼是資產、什麼是債務。然後盡可能增加「資產」,減少債務。那要如何分辨兩者呢?「資產就是能把錢放進你口袋裡的東西,而負債是把錢從你口袋裡取走的東西。」(頁81)
我以前聽人說過,買鑽石、買金飾不要買很多小的、不起眼的,要買就一次買個獨一無二、價值連城的。這談到「奢侈品」的問題,名牌球鞋、名牌包、汽車、豪宅……,這其中有哪些能成為「資產」?或者全都是「負債」?一般來說,汽車一經成交、開出車行起,價值就折損了一半(我不確定是不是這麼多)。雖然以車代步很拉風,但這是「負債」,未來的保養費、維修費、停車費……都要算進去。我在大學一年級那年暑假考到了汽車駕照,但至今仍無車可開,我總是跟家人說,等我出社會以後,用我賺的錢來買車。現在我要修正這句話,我不會用我的薪水買車!我要用投資獲得的額外收入買車,因為「真正的奢侈品是對投資和積累真正資產的獎勵。」(頁116)
那些總是有錢的人,那些能長期富裕的人,都是先建立他們的資產,然後才用資產所產生的收入購買奢侈品,窮人和中產階級則用他們的血汗錢和將留給孩子們的遺產購買奢侈品。(頁116)
-
錢不是一切
最近談論年金改革議題的聲音震天價響,幾個月前勞動基準法的修法帶動物價上漲,民眾紛紛抱怨物價漲、薪水卻沒漲。一般人很直覺會想到要爭取加薪、獲得升遷,日子這麼難過,理應調漲薪水獲得一些「小確幸」才是。但是富爸爸提醒,收入增加了,要繳納的稅也會增加,受到對金錢的恐懼和慾望驅使,不少人用薪資來決定生活水準的高低,賺得多但花得也多。發財並不能解決問題,人要學會的,是控制恐懼與慾望這兩種情緒,才能避開淪為金錢的奴隸。「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在生活中,不在於你掙了多少錢而在於你留下了多少錢。」(頁74)
從長期來看,重要的不是你掙了多少錢,而是要看你能留下多少錢,以及留住了多久。(頁74)
知識才能解決問題並創造財富,不是憑財務知識掙來的錢很快就會消失。(頁74)
-
畫家與作家之夢
再回到「資產」上,富爸爸指出,「金錢不是真實的資產」,金錢是「大家都認可的東西」(頁141)。看到這裡,我忍不住異想天開,如果我是世界公認的傑出藝術家或作家,人人都想收藏我的作品,那麼我的畫作、手稿就會非常值錢,於是我只要持續畫畫、寫作,就是在創造源源不絕的「資產」了。天底下有這麼好的事嗎?
談一件比較私人的事。大學畢業後求職不遂,當時我很羨慕那些被公司錄用的人,嚴格講起來不是羨慕,只是覺得任何一個有工作的人都比我優越。因為自認沒什麼賺錢能力,朋友生日時,我漸漸不送金錢買得到的禮物。我自製「畫畫券」,上面詳列使用方法,讓友人決定我要畫什麼,然後我再於約定日把畫作交到他們手上。這種「券」的靈感,是我在唸經濟學的時候想到的。它不是金錢也不是實物,對收到這張券的友人來說,可能比較像是「資產」吧,前提是我將來變成超級名畫家,那這券就很值錢了。
那要成為名畫家或名作家的前提呢?《富爸爸,窮爸爸》裡正好有提到,一名記者文筆犀利,她想成為作家但不知道該怎麼做,那時已經是暢銷書作家的羅伯特 ‧ 清崎(Robert T. Kiyosaki,此書作者)跟她建議:「學做推銷員。」記者聽了很生氣,說她有碩士學位,還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幹嘛去做推銷員?清崎這麼解釋:「我只是一個平庸的作家,而妳則是一位優秀的作家。我去了銷售學校,而妳得了碩士學位。如果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妳就既是『暢銷書作家』又是『最好的作家』。」(頁164)
世界上到處都是精明、才華洋溢、受過良好教育以及很有天賦的人,我們每天都會碰到他們,他們就在我們周圍。(頁164)
財商是會計、投資、市場營銷和法律等各方面能力的綜合。將上述四種專業技能結合起來,以錢生錢就會容易得多。為了賺錢,只有一項技能的人只能努力工作。(頁165)
-
「穩定工作」對「不斷學習」之辯
你每天忙碌的目的是什麼?(頁170)
大學即將畢業的時候,我很驚慌。首先,不確定畢業後是否能順利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事後證明,答案是不能);再者,因為還是不確定自己真心想鑽研哪個領域,所以並沒有申請研究所。我自認大學四年沒獲得什麼一技之長,能取代我的人多的是。
由於求學時期的成績不差,親戚免不了關心我的發展,每年問我是不是明年要去攻讀研究所?有的會耳提面命:「你已經老大不小,不能再任憑興趣行事了,要考量職場所需,學些『有用』的東西。」親戚說的話也不完全不對,但究竟什麼是「有用」的東西?
我還發現自己有個頗「糟糕」的習慣,我沒辦法在同一個領域待太久。大學時我喜歡接觸來自不同科系的人,我會故意去選自己系上不太會有人選的通識課、甚至主動去修外系的課。如果一門通識課有很多跟自己同個系的,我會很失望。大學畢業時,我所擔心的,除了能否找到穩定的工作外,更擔心從此不能再學新東西了(但又不想進研究所鑽研、拿學位)。
看了《富爸爸,窮爸爸》,我深深贊同富爸爸的思維。是啊!比起成為特定領域的專業人士,我更想做個「通才」!以一部汽車來說,我不想專門負責車輪或引擎,我比較想知道整輛車的架構,懂得它整體的原理,雖然拆成各個零件,都會有專門的人比我更了解。
-
只是開始
「先予後取」。我發現,越是真誠地教那些想學習的人,我從中學習到的就更多。如果你想學習有關金錢的知識,那就要先告訴別人你的看法,然後,新的思想和好的靈感就會如同山洪爆發,噴湧而出。(頁234)
看完這本書,我還花了一兩天的時間思考該如何付諸行動。要去研究股票嗎?還是債券?房地產?想了一想,我決定把這本書推薦給身邊的人、我的家人和朋友,請他們一起接受新觀念的洗禮,享受這股對金錢認知的衝擊,這樣就可以一起討論、激盪出新的想法了。
ISBN: 957-467-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