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正常人》感想

2018-08-28 00:00

 

  本書希望同時達到兩個目的——首先是警告不需要治療的人遠離醫院,但也同樣鼓勵需要治療的人主動尋求協助並堅持下去。我只批評精神醫學逾越本分,並非批評其核心或精神。「守護正常人」跟「守護精神醫學」實際上是一體兩面。精神醫學應該停下腳步,不該貿然闖入禁區。另一方面,有股強大勢力想說服大家人人有病,我們也該保護正常人,不受影響。

《救救正常人》前言,頁17~18

 

  大概在去年農曆過年前夕學習心理學異常行為的章節,談到「診斷與衡鑑」、「DSM-5」的優缺點時,心理學老師介紹了Allen Frances的著作《救救正常人》。那時我覺得這本書的主張有違傳統醫學予人的印象,醫療鎖定的對象不就是生病的人嗎?資源與人力分配給患者都不一定足夠了,怎還要提防正常人硬是被診斷為有病?好奇心埋藏在心裡,去年幸運上榜後曾到圖書館試圖找出這本書,不巧沒找到。約莫過了一年,在沒有特別想找某本書的情況下,終於讓我偶然遇到。

 

  整本看下來,我認為全書重點就是前言提到的那段話,到終章,也還是如同前言提及的那個概念,首尾呼應,論述層層遞進。先探討何謂正常、何謂異常,再以歷史的脈絡涵蓋,精神疾病診斷的過去、現在、未來,濫診的熱潮犧牲了很多人,也亂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擔憂之餘,前面花了大篇幅闡述的問題事實上是有辦法解決的。你我都有能力使自己或身邊的人免於遭到誤診或濫診,有些症狀靠時間和與生俱來的復原力就能自然治癒,而真的很嚴重的,仍要勇敢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

 

  •  

 

  算一算也有一年以上沒有複習心理學了,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昔日學到但隨著沒有考試而日漸淡忘的名詞再次喚起。舉例來說:「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啊,這兩個詞曾經困惑我很久,後來經過心理學老師解說我才弄清楚,想像一張靶紙,效度就是要正中紅心,信度則是每次都射到差不多的位置,不一定正中紅心,每次都射到邊邊的同一個角落也是有信度(但沒效度)。所以信度很高不一定效度也高,但效度很高信度肯定是高的;反過來說,信度很低效度一定也跟著低,但效度低搞不好有很高的信度。再對照《救》書中的解釋:「信度指的是共識與一致性,不一樣的臨床醫師看了同樣的病人能得出一樣的診斷結果。效度指的是真相,診斷結果能讓你得知想要的資訊。」(頁50)這樣就更明白了。

 

  還有一個詞在書中也很常出現:「安慰劑效應」,指因為相信藥物有效而病情好轉,即便藥物本身一點療效也沒有。聽起來像萬靈丹,而這正是藥廠賺錢的秘方,昂貴但幾乎沒什麼療效的藥最能發揮安慰劑效應,因為藥物愈昂貴,病患對它的正向期待就愈高,藥廠也樂見銷售業績蒸蒸日上。如果只是花錢減輕病痛倒也就算了,有些療法甚至會讓人痛苦不堪,「醫療史上隨處可見駭人的治療方式,比本來要治療的疾病危險上許多。」(頁139)然而,比起用安慰劑效應醫治已經生病的人,用在沒有生病的人身上更能確保安全無虞,低風險,高潛在客群。「真正高明的手法就是說服醫生治療實際上沒有生病的人,同時又說服正常人他們真的有病。」(頁144)這也是為何作者一再要我們警覺不要被吸收進去。

 

  •  

 

  社會壓力並沒有增加實際的精神疾病人數,但是在其他社會趨勢的推動下,人越來越覺得自己不健康。我們的世界正朝均質方向改變,對於個體差異或是怪異的忍受度越來越低,更傾向把古怪差異當成疾病治療。

頁122

 

  有時不免困惑,現在吃藥的人好像愈來愈多,總會有大大小小的毛病。是醫學進步了嗎?進步到幾乎沒有什麼人是健康的了(頁115,引用Aldous Huxley)。不久前聚會的時候,學妹說她最近有去輔導室接受心理諮商,對方說她可能有社交恐懼症。當下聽了我直覺不合理,學妹雖然在系上比較少與其他同學互動,但在我們幾個圈子裡的夥伴面前總是侃侃而談,人本來就會和一些人有話聊,和某些人沒什麼話可說。就我的相處經驗,想不透哪裡有社交恐懼症了,但也可能是我對學妹的了解還不夠深,不知她內心的痛苦。於是我搬出《救》書倡導的觀點,胡亂講了一通,告訴學妹:「在我眼中,妳是正常的。」

 

  我多希望看到社會是包容各種不同個性的人存在的!有非常外向的人,也有非常內向的人,有各種人格特質的人並存,這世界才有趣。我小時候非常安靜,曾被同學形容一學期講不到十句話(確實如此),也有同學在背後說我是不是有自閉症。國中的時候考試壓力大,感覺自己每天都不快樂,回家就大吼大叫恐嚇家人說想自殺,但這些不愉快,皆隨著基測放榜考上第一志願煙消雲散。上高中以後,我人比國中時期開朗許多,以前懷疑自己有自閉症或憂鬱症……幸好沒有,人本來就有能力調適身心,熬過那段艱難的時期,自然就能重新展顏歡笑。但萬一真的很嚴重,還是要就醫,專業的身心科醫師應有能力分辨哪些是正常反應、哪些是真的病症。

 

  •  

 

  至於具體該如何提高正確診斷的機率,作者提出「分階診斷」(頁301),照著以下這五個步驟走,既能減少醫療成本的浪費,又盡可能對症下藥,讓正常人遠離不必要的藥物,生病的人獲得更完善的照護。

 

  步驟一:蒐集基準資料。

  步驟二:視問題為正常情況,鄭重看待,但以正面角度重新解釋。生命無常總會帶來壓力,個人反應是可以預期的。

  步驟三:戒慎看待,持續評估,勿自作聰明確立診斷,或是建議積極治療。

  步驟四:簡短諮商。

  步驟五:確診與治療。

 

  ISBN: 978-986-572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