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誕生:吳若權陪你讀奧修──愛與情緒的8種靜心練習,活出獨立超然的自己》感想
這本書算是一種「改寫」或「註腳」,每一篇文章開頭都引用一段奧修的語錄,再由作者進一步闡釋,「翻譯」成讀者更能接受的語言。可以想像以前國文課讀古人經典,雖然都是中文,但還是需要有老師帶領才能理解其中涵義。或可想像成聖經,需要牧師講解才能了解文字背後的意旨。這本書還有個神奇的地方,在於隨手一翻,碰巧就會看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如醍醐灌頂,如當頭棒喝。
如標題所述,這本書談的主題就是「愛」,而八種靜心練習分別為:〈愛.接受〉、〈愛.自由〉、〈愛.不對立〉、〈愛.性〉、〈愛.單獨〉、〈愛.無為〉、〈愛.分享〉及〈愛.覺知〉。整本讀完,書裡的觀點和我先前看過的《為愛徬徨的勇氣》、《當我成為我們》還滿相似的,甚至是相通的。比方說,「自由」的部分,《當我成為我們》主張,當戀愛關係的其中一方想離開,就好好祝福他,互道珍重,不勉強,各自都是獨立的個體。《第二次誕生》則這麼寫道:
……面對真實的自己,如果你們能夠在一起,那很好,如果不能,也祝福對方;應該自主做決定,不要被人為的制度所壓抑。無論此刻你愛或不愛,都不要欺騙自己、欺騙對方。也不論這段愛情,曾經在你的生命中停留多久、或多短暫,彼此能夠繼續愛著,是值得珍惜的幸福。萬一其中有一方想離開,就心存感謝,彼此祝福,互道珍重吧。
頁81
而且,真正愛一個人,會幫助他孤獨,讓他去做他想做的事。
如果關係很好的伴侶,能夠正視彼此內在都有獨處的需求,願意尊重、並還給對方空間,這份感情可以維持得更久。
頁189
如果你愛一個人,你會幫助這個人單獨。
讓他或她自己是如此滿足而不需要你。
頁192
以上這兩句放在〈愛.單獨〉的章節。如果說單身代表自由,交男/女朋友代表拘束,這樣好像太二分法了,有沒有可能在親密關係中還能享有自由呢?從書中的句子得知,是可以的,而且也必須在親密關係中仍能享有獨處的空間,這段關係才能持續。
以前有陣子,友人J常照三餐訴說她的大小事,中午吃什麼、去了哪裡、身體哪裡不舒服、和誰有什麼互動……,念在我們是交情七年以上的朋友,剛開始我會認真回,後來不勝其擾,就冷處理,一天回個一次。那時候我心想,友人J可能是個寂寞的人吧,她應該交個男友分擔她的寂寞。然而,讀了《第二次誕生》,我頓時發覺,「覺得寂寞就找個男人陪」這個想法是大錯特錯的!假使本身內心是寂寞的,找另一個人來消除寂寞,只會在曲終人散時,加倍感到空虛感。只有從自己的內心做起,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試著去觀照那些憤怒與恐懼,才能即便身處寂寥的深淵卻能怡然自得。
愛的「不確定性」也與《為愛徬徨的勇氣》裡提及的不謀而合。《為愛徬徨的勇氣》寫道:「愛的體驗也是『實現』。換句話說,沒有所謂的開始與結束,愛的任何階段都是完滿的。在這個當下、在不具時間性的情況下所產生的愛的體驗,究竟能延續到何時,完全不是問題。」看過《被討厭的勇氣》系列就會明白「實現式」人生(重視每個過程與當下)與「變動式」人生(重視結果)的區別。再來看看以下幾句出自《第二次誕生》的句子:
真正現實的生活應該是:在相愛的這一刻,彼此真心對待;不用去擔心下一刻,你們會不會繼續在一起。
頁109
真正的愛是不確定的,
正如你的生活也充滿不確定。
頁82
奧修說:「生命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改變,一切都在改變,一切都在變動。沒有什麼是靜止的,也沒有什麼是永恆的。」
頁83
那這樣追求白頭偕老、永浴愛河的婚姻不是很不切實際嗎?不一定會一起長相廝守,可能其中一方先去見上帝了或出軌了,至於永遠?根本沒有所謂的「永恆」。「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就是改變」,「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生活是如此,愛也是如此。但並不是鼓勵變心,而是正因為愛是充滿不確定的,所以更要珍惜相愛的當下,彼此真心相待。唯有真正愛過,才不虛此生。
再補充一句,也很符合「實現式」人生: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目標,固然很重要;但是,不要忘記欣賞路邊的風景。
頁249
這句讓我很有感覺,因為月初我才參加完一場二十二公里的路跑。這已經是我第三次跑半馬,卻越跑費時越長,而我絲毫不在意,比起成績,跑馬拉松不就是為了欣賞路邊風景的嗎?那些路段,平常也不太可能去走,能藉由參賽飽覽風光,踩在杳無人煙的鄉間小路上,這些過程就是一種享受啊!
那場路跑,受訓時認識的B同學也有參加。跑完後交換一些心得,我說我是為了過程而參加,跑得快或慢都沒差,只要在時間內完賽就好,B同學則表示他的成績有待加強(他已經比我快半小時了)。後來,我把他帶去網路評價很高的抹茶甜品店享受愜意的下午,言談中,我更加感受到彼此價值觀的落差。道別時,我禮貌性地說:「後會有期。」心裡則篤定,這個人我不會想跟他在一起。
冷漠比起憎恨、討厭更有殺傷力,當不再討厭那個人了,不管他做什麼都無關緊要、都無感了,那才真的是愛的反面。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如果你愛一個人,有時候你也會恨這個人。
但那不會摧毀愛,它會讓愛更豐富。
頁40
一個從來不生氣的人,他也沒有愛的能力。
愛和憤怒是一體的兩面;它們是整套的。
一個真正能夠愛的人,也是真正能夠生氣的人。
頁132
奧修說:「生命不是邏輯的。它是兩極之間的運動。這兩極並非真的相反,儘管它們看似相反;它們也是互補的。恨與愛並不是兩件事;『愛恨』實際上是一件事。『生死』是一件事;『日夜』是一件事;『男女』是一件事。就像喜馬拉雅山的山峰與山谷。山峰不能沒有山谷而存在,山谷也不能沒有山峰而存在——它們是一起的。」
頁156
我們常說,對一個人「又愛又恨」,確實如此,恨往往伴隨著愛,真是複雜的情感。如果我先讀過這些文字,在與Q交往的時候,可能會比較明白為何會出現如此「矛盾」的情感。一方面決心不要傷害Q,要好好守護他;另一方面卻又生他的氣、對他產生討厭的感覺,甚至在心底詛咒他。原來愛與憤怒是一體兩面,但憤怒來了又走,愛會留下。
處理憤怒的情緒,書裡教的方法是「觀照」,例如「注意三次」(參頁110),告訴自己:「我在生氣、我在生氣、我在生氣。」看著憤怒,而不採取任何行動,就只是看著它。
當你懷恨時,你就去敏銳地覺知自己的感受,觀照這個恨意,然後等它消失。
頁123
憤怒並不是件壞事。
憤怒是生命中自然的一部份;
它會出現,也會消失,它來了又去。
但是如果你壓抑它,它就會變成一個問題。
頁226
回想起來,也許我過去太壓抑了,以致於當問題明朗化,竟驚覺自己與Q已經快走不下去了。憤怒沒處理好,就變成冷漠,不管Q做了什麼,買賣股票也好,亂吃油炸食品也好,對同事有求必應等等,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竟覺得怎樣都無所謂了。
至於現在呢?分手後半年多了,我和Q變成朋友,並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附上一段寫給單身者的話:
愛無法被要求。
如果它發生在你身上,感激它;
如果沒有發生的話,要等待。
甚至在你等待的時候,也不應該有抱怨,
因為你沒有權利。
頁210
再回到本書第一章〈愛.接受〉,作者寫道:
要求完美,是個陷阱。表面上好像是期待對方可以變得更好;其實內在真正隱含的意義是你對現實的不滿意。你想逃避這個失落感,才會用另一個假象欺騙自己。
頁22
我認為我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接受不完美,會把對現狀、對自己的不滿投射到另一半身上,怎麼解決呢?找個高富帥、各方面條件都超優的對象嗎?錯,一樣必須從自身做起,除非我學會接受對方的一切,否則不管跟誰走到最後都會用審視批判的眼光看待、以名為「完美」的刀刃刺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