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感想
第二集延續第一集的觀點,「課題分離」、「社會意識」、「信用與信任的不同」、「不評價他人」等在前作都有闡述過,全書大約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篇幅在複習,只要讀懂前作,看這本書時大致上都猜得到哲學家會如何回應年輕人。比較令我在意的是最後一章,裡面談到婚姻和愛,正如日文版的書名,第二集已經超脫「被討厭的勇氣」這個層次,鼓勵讀者由被動化為主動,提升為「變得幸福的勇氣」。
我和《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幸せになる勇気――自己啓発の源流「アドラー」の教えII)還滿有緣,第一次邂逅是在圖書館的外文書區,中文版很搶手,預約不知要排到民國幾年。而日文版正巧被我無意間發現了,紅色雲彩紙的書皮,尺寸比中文書小一點。借回家邊看邊查字典,一個早上才看懂開場白。年輕人辭去大學圖書館的工作,懷抱著將阿德勒思想傳遞給下一代的理想,改行當起老師。不管學生做什麼,年輕人「既不褒獎也不責罵」,可想而知,不久教室就亂成一團。「アドラーの思想はペテンです。とんだペテンです。」信念瓦解的年輕人痛斥阿德勒那一套根本是騙人的,氣沖沖再次來到哲學家的房間,一起度過漫長的夜晚。
幾個月後,我在文化中心的閱覽室,碰巧看到中文版在新書架上。打算借回家,但機器顯示此書已有人預約,不想放過煮熟的鴨子,那天下午,我就直接在閱覽室把第二集看完了(中文與日文閱讀速率差距之大)。
所謂的結婚,並不是選擇「對象」,是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頁271
無論是怎麼樣的人,我們都有辦法去愛。
頁272
這部份讓我困惑許久。既然結婚不是選擇對象,而是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那麼跟誰結婚其實沒差,是這樣嗎?但也不能完全這麼說,如果雙方沒辦法接受彼此的生活方式,婚後勢必會很痛苦。
引用的這兩句話是有前後文的。單身的人常怨嘆找不到理想的對象,或是理想的對象並不存在,就算遇到了也會想「說不定還有更好的」,而坊間跟愛情有關的書(我不太看這一類的)大部分寫的是「如何變得受歡迎」、「如何吸引對方」、「如何被愛」,卻很少教人「如何主動去愛一個人」。因此,書中哲學家主張,與其煩惱「為什麼都沒有人追求我」,不如思考「我能全心全意去愛他人嗎」。
我們唯有藉著去愛他人,才能擺脫以自我為中心;唯有透過去愛他人,才能促成自立;然後也是因著愛他人,才終於能發掘出社會興趣。
頁278~279
這麼說來,似乎沒有「對方愛不愛我」的問題,只要確認「我愛不愛對方」即可。這讓我想到先前看過的「課題分離」,「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所以不必在意對方愛不愛我……聽起來好像怪怪的,那不是會變成單方面的死纏爛打嗎?不對,應該不會,如果是真心愛某個人,就能做到真正的「課題分離」,不強求對方一定要給予同等的愛和回報,無條件愛著對方,就算對方並不愛自己也沒關係。
還是不太能接受啊!我還是覺得結婚對象並不是跟誰都沒差,如果可以選,當然要選相處起來融洽的。但是,為什麼是「那個人」呢?「那個人」從何而來?一見鍾情看似浪漫,實則少之又少。從來沒有接觸過,何來一見鍾情、命中注定?
我們不可以成為命運的僕人,必須是命運的主人;不是追求命中注定的那個人,而是打造足以稱為命運的關係。
頁273
個人的價值不是以「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來判斷,而是由他對那份工作「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決定。
頁200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引用史丹佛教授說的話:「順從熱情是最糟的人生建議。」因為大部分的人並不清楚自己的熱情所在,盲目追求飄忽不定的東西,最後恐怕是一場空,或者徒增煩憂。就像命中注定的人不會平白無故出現,世上最棒的工作也不會平白無故從天上掉下來。
這篇訪談也持類似的看法:「人一定要選擇一個領域,埋頭耕耘嗎?比起對單一事情有強烈的興趣,不如說我是對『把一件事情做好』最有興趣。」以公務人員分發來說,人人都希望分到錢多事少離家近的缺,但這樣的期許只會增加心理的不平衡感。我認為,重要的不是分發結果,而是自己將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工作。如果說,我是出於對人事行政的強烈熱情而成為公務人員,我實在難以苟同,我只是想把一件事情做好,不管那是不是我「命中注定」的職業。沒有一開始就很親密的朋友,也沒有一開始就很上手的工作,這些都要自己去經營、創造。
重要的不是你被賦予了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
頁207
理情行為治療法創始人艾里斯(Albert Ellis)說:「人不是被某個事件所困擾,而是被自己對該事件的看法所困擾。」套用到工作上,也許可以這麼說,人不是被工作本身所困擾,而是被自己對工作的看法所困擾。並沒有非得要怎樣,如果非某某工作不做、非某某人不娶……,那會錯過很多能夠把握當下、真正享受人生的機會吧。
每一份工作都是值得尊敬的,不論薪水、不論位階高低。用「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態度面對,到哪裡都會成功。
其他我記下來但礙於篇幅未能詳述的句子:
脫序行為的五階段(目的):
一、獲得稱讚
二、引起注意
三、權力鬥爭
四、復仇
五、證明自己無能
頁100
社會意識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它與人類的認同有著深厚的關係。
頁158
彌賽亞情結:「試圖藉著拯救他人,讓自己獲救;也就是自己藉由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企圖對自己的價值有真切的感受。」
頁172
所有喜悅,也是人際關係的喜悅。
人生的任務:
工作的關係
交友的關係
愛的關係
頁186
不是為了世界和平去做些什麼,而是要先對眼前的人寄予信任,與眼前的人成為夥伴。
頁223
ISBN: 978-986-13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