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票根與簡章

2017-08-31 00:00

 

  世大運剛圓滿落幕,美國南部還在淹水,印度孟買也在淹,北韓飛彈越過北海道的天空,每天都有好多事情發生,資訊多得令人難以消化。我的腦內道路又塞車了。

 

  今天的報紙有一版專門介紹屈原的故鄉秭歸,奶奶跟我提起我才稍微瀏覽這一版的文章。秭歸在湖北,照片中屈原的故居很壯觀。說到屈原,一般人大概會想到端午節、丟粽子、汨羅江,他的作品最有名的應該就屬〈離騷〉。而我則第一個想到〈卜居〉,屈原藉由假想的算命師(?)自問自答,他面臨該「同流合污」還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的抉擇,最後以「用君之心,行君之意」結尾,表明要依循自己的心意行事。

 

  即使過了兩千多年,水底下的生態早已不知更替了幾回,端午節包粽子的習俗卻仍持續著。我們的穿著打扮和幾千年前大相逕庭,官員的文書往來也越來越電子化,但是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正苦惱於與屈原當時類似的難題。追溯到源頭,古代人的煩惱往往也是現代人的煩惱。看到身邊的人都在做不好的事,是要跟著做呢?還是保持自己的忠誠與廉潔?

 

  參加文學營之前(心得無限期拖延中),我在便條紙上擬了幾個問題,本來想去到那拿出來發問,後來覺得與其透過言語不如從生活裡尋找答案(其實是不敢舉手)。其中一題是:「什麼東西會流傳下來?書信?日記?未發表的文章?」這題屈原就是解答,他的文章確實流傳下來了,至少兩千多年後還有人讀!(當然,除了屈原,還有一些人的作品數千年後仍有讀者。)

 

  為什麼我們有些時候不讀最近的東西,反而想讀很久以前的東西呢?

 

  我那時讀〈卜居〉是在準備國考的時候,如果說是為了「國文」這一科,嚴格說起來,幫助並不是很大。雖然對考試沒有直接的助益(間接或許是有),但在心靈層面是很有幫助的。首先是讓自己有唸了點書的安慰感,其次是發現自己並不孤單,跟那些古人遭遇的痛苦與折磨比起來,自己所擔心的事顯得微不足道。

 

  八月初,我一個人坐車前往梧棲觀光漁港,那是平日很荒涼的地方。到終點站時,公車上只剩下我和幾位老人。大老遠跑來,我像發現新大陸,不停用相機拍照。植物公園裡,沙灘埋著一半身體的鯨魚,還有一艘船的石像,毫無防備按下快門。這時驚見雜草叢堆裡有一隻眼神兇惡的野狗,正狠狠盯著我。那是殺氣,我不能再待在那裡,但也不能拔腿狂奔,於是我冷靜、緩慢走向公園外面,危機解除。我發誓再也不要獨自來這麼荒涼的地方。

 

  前幾天翻找兒時的照片,竟看到我和那隻鯨魚、還有那艘船,出現在同一張相片裡。原來我在十幾年前去過那個地方!但我對鯨魚和船一點印象也沒有。

 

  明明去過,卻以為自己從未去過,這在我身上很常發生。

 

  今天整理歷年蒐集的票根和簡章,又發現,原來我去過的地方比我記憶中的還要多!

 

  那些回憶都到哪裡去了呢?小時候出去玩,通常是跟家人一起報名旅行團。遊覽車、魔音傳腦的卡拉OK、低級的笑話……,我曾想過要振作,但屢屢一上車就睡著,然後在休息站睡眼惺忪,跟著人群下車排隊上洗手間。避開一些長輩,以免被問奇怪的問題,低調、低調,以免被強迫點歌。小時候真是累啊!最期待進飯店入住,常想可不可以不要有那一堆行程,讓我在飯店待一整天就好?國中高中的畢業旅行也差不多,遊覽車、總是狀況外的團康活動、插不進的話題……,我曾想過要振作,但每每一開口就冷場,然後默默吃完碗裡的米粉,期待有人來挽救。

 

  那些都是好久以前的事了,不小心忘掉又何妨?如果說我改變了,思想和以前不一樣了,視野寬闊了,那麼,和舊的自己不共享同一個記憶也還說得過去。